![]() |
![]() |
第2300萬人口 遲4年報到 報導/諶淑婷、李榮茂、張彩鳳、莊舒仲 臺灣第兩千三百萬人口誕生了!根據聯合報的報導,這名新生兒在今年七月十七日誕生,七月二十三日下午一點五十分五十六秒,到桃園縣平鎮市戶政事務所申辦出生登記。內政部長廖了以特地頒贈黃金紀念金牌和紀念狀,表達祝賀。 內政部人口產生計算方式,是將臺灣地區三百七十一個戶政事務所受理的戶籍出生登記資料,逐日彙整、比對及統計,時間單位精確至秒,所以能精準算出第兩千三百萬人的誕生。 但這同時凸顯臺灣人口增加緩慢的現象。因為臺灣地區人口在民國七十八年達到兩千萬人,往後每隔五年,固定增加一百萬人,但第兩千兩百萬人增加到第兩千三百萬人之間,卻隔了九年才達到,少子化問題相當嚴重。 報導指出,民國四十年,我國平均每一名婦女生育六名子女,到了七十三年,生育率降到「人口替換水準」二點一人以下,九十六年更下降到一點一人,讓臺灣名列世界「超低生育率」國家行列。少子化也影響人口的成長與結構,衝擊層面甚廣,舉凡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經濟、產業、勞工、移民和財政都受到影響。 多年來,不論是政治人物發表演說或是媒體報導,大家都習慣說臺灣有兩千三百萬人口,不過真正第兩千三百萬的臺灣寶寶,其實今年七月十七日才誕生。 根據內政部資料,臺灣人口數在民國七十八年達到兩千萬人,八十三年增加為兩千一百萬,八十八年又增加為兩千兩百萬,平均每五年增加一百萬人。依比例估算,第兩千三百萬人應在九十三年就誕生,現在卻足足晚了四年。可見臺灣出生率愈來愈低。 目前臺灣女性一生當中,大約只生一點一個小孩,但其實要生二點一個小孩,臺灣人口替代率才會達到平衡。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廖遠光說,臺灣已經是世界上超低生育率的國家之一,人口成長緩慢,未來難保不會變成人口零成長或是負成長。在高齡化人口增加、幼年人口減少的不平衡狀態下,國家的教育、產業、勞動率都會產生影響,也會改變國家經濟的成長。 廖遠光說,臺灣和許多先進國家一樣,都面臨「少子化」問題。根據臺師大教育研究中心的統計,有八成五的家長認為「教育費用過高」是減少生育最主要原因,其他因素還包括經濟壓力沉重、自我生活照顧不暇,以及不想承擔生育子女的責任,對社會信心不足,擔心下一代無法在良好的環境下成長。 但「少子化」影響所及,除了勞動力短缺帶來的經濟問題和人口結構變遷的問題,對教育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廖遠光說,若是少子化現象不改善,推估未來十年,進入國小、國中、大學就讀的學生,將分別減少百分之二十一、百分之二十三及百分之七;五十年後,全國各級學校都會因為學生招收不足,面臨減校二分之一的情況。 目前許多人數不足的學校,都開始面臨併校、廢校的問題,廖遠光認為,人人都有接受普及國民教育的權利,減校只是剝奪了學生的就學權益,政府應讓偏遠地區學生也能接受完整良好的學習。高等教育則應優質化,避免因為招生門檻過低,發生「零分也能上大學」的現象。 廖遠光說,這是因為大學快速擴張和年輕人口減少的「雙重效果」所致。三十年前僅有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能夠讀大學,現在卻是人人都念大學,大學生已失去精英教育的水準,而學校也因為急速擴充,來不及同步招收優秀師資,導致師資不良,學校又配合學生降低教學要求,好讓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惡性循環之下,高等教育的品質愈來愈難維持。 少子化是無法避免的趨勢,除了政府需要推出獎勵生育辦法,鼓勵民眾生育,並配合老年化時代來臨,準備好配套措施外,教育界也要發展精緻化特色教學,取代併校、減校的危機;同時維持高等教育品質,和專門職業學校加以區隔,才能讓不同興趣和特質的學生,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求學之路,讓國民教育水準能夠提升。 編輯臺觀點 讀報熱線 賴芷榆 臺中縣南陽國小 林儀安 雲林縣豐榮國小 李玉如 高雄市福東國小 讀報講堂 臺灣面臨人口成長緩慢的嚴重問題。報導中提到一名女性要生二點一個小孩,人口替代率才會達到平衡,想想自己周遭的親人,都達到這個標準了嗎?而你開始感受到少子化帶來的壓力了嗎?請回答以下五個問題: 1.臺灣第兩千萬人到兩千三百萬人間的人口成長有何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