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公民提問 民主邁大步
報導/劉偉瑩、李榮茂、張彩鳳、莊舒仲
 |
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公民提問人涵蓋各個階層、各行各業。
繪圖/郭冠群 |
日前舉辦的二○○八總統大選第一場電視辯論會,首次採取「公民提問」制度,邀請二十名公民向兩位總統候選人提問,展現「人民頭家」的力量。
以往總統大選辯論會多由學者、媒體發問,但這次辯論會不一樣,主辦單位公開讓民眾將問題拍成三十秒的影片,傳送到網路平臺,最後從四百多個問題中選出二十個作為辯論會的「考題」,再請提問公民到現場和候選人面對面討論。
二十名公民來自不同縣市、不同族群,「考題」也五花八門,有人關心環境,有人想知道候選人對通貨膨脹、荷包縮水有何對策,也有人對升學壓力、城鄉教育差距表示看法,充分反映各階層民眾最關切的議題和心聲。主辦單位並提供十個名額讓「公民記者」參與採訪。
這次公民提問是國內選民首次透過公民參與形式,與總統候選人面對面互動、詰問與論辯,聯合報等媒體都大篇幅報導。學者表示,這場辯論會不只是對「未來總統的面試」,更帶動社會對於公共議題、公共政策的關心與討論,民主教育向下延伸扎根。
在先進國家,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愈來愈普遍,去年七月,CNN和Youtube合辦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辯論會,讓網友透過網路視訊提問,這種互動方式開啟了政治史上選舉活動的新頁。臺灣的總統大選如火如荼展開,日前的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也首創「公民提問」制度,讓未來的總統直接面對選民的考驗。
由公視等媒體合辦的二○○八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從去年十二月起,開放公民電視新聞平臺「PeoPo」,讓全國民眾上傳影片向候選人發問。總計收到四百六十四則題目,提問者包括學生、菜籃族、環保人士、退休公務員和農民等,涵蓋各個階層。
從問題的類型來看,關於教育議題的有八十五則,約占一成八,排名第二,僅次於其他類。屬於財政議題的只有七則,名列倒數第一;屬於國防、兩岸、外交的分別有八、十四、十七則,可見一般民眾關心的議題和政治人物不大相同。
臺中縣黃麗華問,學生為了升學必須花更多時間補習,多元入學真的有做到多元嗎?臺北縣黃楚婷說:「政府對國立大學的補助比私立多,導致我們繳很多錢,但資源都沒有公立大學好!」臺北市林柑則為孩子的學習憂心,表示國小教育教這麼多,學生無法吸收,要如何解決?
臺南市黃子魁說,大學生越來越多,但專業能力低落,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高中生楊瀚傑更直截了當的問候選人:「你說要改善失業率,那我高中畢業後找得到工作嗎?」
選民直接參與候選人的辯論,是臺灣民主政治進步的表徵。公視新聞部製作人屠乃瑋說,這代表公民不再只是被動投票,而是主動發聲,要求候選人回應公民的心聲。她表示,雖然兒童沒有投票權,但如果能讓兒童參與提問,勢必能提升兒童的公民素養及國內的公民教育。因此,大人應鼓勵孩子勇於發問,或從閱讀報紙開始,進行媒體識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主任鄧毓浩表示,「參與」是民主社會的重要指標,也是一項重要的公民活動。公民參與總統大選辯論,向候選人提問,能讓選民聽到雙方不同的政見,作為投票的依據;兒童也能從中了解,社會上不是只有一種聲音,看待一件事情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並透過不同的途徑來完成。
兒童是未來的社會公民,總統大選辯論會開放公民提問,有助於公民參與風氣和公民意識的養成,鼓勵兒童從小關心身邊的人事物,發現問題,並且知道透過哪些機制反映意見,讓國家社會的發展愈來愈好。
編輯臺觀點
民主社會中,百姓是真正的「頭家」,兒童則是將來的「頭家」,因此,本週讀報專題談總統大選辯論會開放公民提問的意義,讓兒童了解,作為一個公民如何參與公共事務,從小培養觀察事物、發現問題的能力。尤其資訊科技使人與人之間日益疏離,需要大家一起來「管閒事」、多參與,才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找回社會活力。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張晉瑋 臺中市重慶國小
■這次總統大選辯論會,我全程觀看。只要公民提問和我切身相關的教育問題,我就很認真的看。我希望新總統能讓我們小朋友有快樂的讀書環境,有更多的休閒時間及空間,這才是真的為我們好。
林筱棋 臺南縣永信國小
■總統候選人在選前接受公民提問的制度很好,可以讓未來的總統更了解人民關心的議題,做出更符合人民需要的政策。
白舒羽 高雄市鹽埕國小
■這次辯論會內容對我來說「難了一點」,提問人的問題中,只有「如何讓農民辛苦種植的農產品賣個好價錢?」以及「我該怎麼教導我的小孩他是誰?」我比較好奇想知道,也希望候選人能夠講清楚。
讀報講堂
積極參與 敏銳觀察人事物
范美智 桃園縣仁善國小教師
現行國小課程,語文領域中發表能力的訓練、綜合領域中情意方面的洗禮、社會領域中民主素養的學習,都是培養兒童公民參與能力的基礎課程,加上學校的法治教育,學生對公民參與應該有了一些先備知識與認知。對於總統大選辯論會開放公民提問,你是否了解它的意義和影響呢?請回答下列問題:
1.積極「參與」,是否可以讓個人微弱的聲音,獲得廣大的討論,進而獲得改善?
2.就小學生而言,關心公共事務是否會增強對周遭事物的敏銳度?
3.目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充斥著疏離感與冷漠,你如何改善這樣的風氣?
4.從閱讀報紙獲得相關資訊,並進而關心周遭人、事、物,這項作法你是否支持?
5.如果你有機會參與大選公民提問,你會向候選人提出什麼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