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努特效應 尊重動物本性

報導/劉偉瑩、李榮茂、張彩鳳、莊舒仲

努特小時候的模樣,十分可愛(左);現在長大的樣子(右)。
美聯社

 德國柏林動物園的小北極熊「努特」,一出生時渾圓可愛的模樣,讓牠成為家喻戶曉的動物明星。去年十二月五日,努特歡度一周歲生日;現在的牠體形壯碩,不再嬌小可愛,人氣也大不如前。外電報導,從小習慣掌聲的努特失去寵愛後,竟然也和人一樣產生了「失落感」。

 去年三月,努特亮相時才三個月大,民眾想看到牠,必須一早排隊才能占到好位置。如今,努特變成重達一百零八公斤的龐然大物,雪白的毛色也被深溝的汙泥弄髒,一點也不可愛,看牠的遊客大幅減少。

 失寵的努特開始出現怪異舉止,德國動物學家甚至用「精神異常」形容牠,說牠是一隻「問題熊」,將來絕對不會交配,還說努特已經沉溺在人類的陪伴和掌聲中,如果沒有人看牠表演,牠就會號哭;當觀眾出現,牠就會平靜下來,開始表演,好像馬戲團裡的動物。

努特從小受到寵愛,早已習慣人們的掌聲。
繪圖/郭冠群

 這個「努特現象」掀起豢養動物權益的辯論。下個月,另一隻小北極熊「雪花」,將在德國紐倫堡動物園亮相,動物保護人士希望牠不要成為努特的翻版。

 努特剛出生時,因為母熊不會照顧牠,柏林動物園差點就將牠安樂死。但努特的模樣太可愛,許多民眾向動物園陳情,於是,園方以人工方式將牠養大,從此,牠成為人氣最高的動物明星,和對抗氣候暖化的最佳代言人。人類的愛心雖然救了努特一命,但人們的寵愛和掌聲,卻讓努特失去應有的野性,牠不適應沒有掌聲的日子,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極冰原過自然的生活。

 人類用自己的方式對待動物,表面上是為動物好,實際上卻違背自然,讓野生動物失去原有的本性,這樣的現象或許可稱為「努特效應」。除了北極熊努特,過去還有虎鯨「凱哥」,在人類飼養和訓練下成為電影明星,卻喪失在自然環境中求生的本能,回到大海後不久就死亡。

 人類應該用什麼態度和動物相處,人工豢養野生動物是好是壞,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表示,把野生動物關在動物園中,表面上有教育功能,其實卻傳達錯誤的野生動物知識。動物被關在籠中,行為會變得不自然,或出現刻板行為,例如黑熊會來回走動,刺蝟會不斷繞圈,讓兒童誤以為黑熊、刺蝟就是這個樣子。

 動物明星往往能為動物園帶來觀光人潮,帶動周邊商品大賣,但也讓動物園遭來過度商業化的批評。朱增宏認為,動物園提供人和動物互動的機會,但也有利用動物的疑慮,這些商業行為是否必要,是否對動物誤用、濫用,也是值得關心的問題。

 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組長趙明杰表示,動物園的功能,包括動物保育、參加野外復育計畫,以及提供種群在野外存活,因此,動物園會布置展場,讓動物展現正常的行為;從小由保母帶大的動物,未來如有回到野外的可能,也儘量由動物媽媽餵養寶寶。像美國動物園餵食禿鷹寶寶時,保母會在手臂套上禿鷹的模型,希望小禿鷹保留這些印象,長大如果回到野外,還能自行謀生、繁殖。

 不論人工豢養動物是好是壞,人們都喜歡將人類的心理投射到動物身上,例如替動物穿衣服保暖,或訓練牠表演等,都是不正確、不自然的行為,讓動物失去本性和生存能力。北極熊努特為大家帶來許多啟示,希望兒童從努特身上看見動物生存的權利,學會尊重動物,進而尊重每個個體。  


編輯臺觀點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彼得.辛格,在西元一九七五年寫了一本書《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提出以「平等的道德考量」,作為人類對待其他動物的道德原則,喚起世界性的保育運動,消除許多殘忍而不必要的動物實驗。

 人類將動物豢養在籠子裡,或用自以為是的態度對待動物,可能是基於自私的心理,也可能是因為不了解自然生態。努特的故事,讓大家再次反省人和動物間的關係。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黃馨儀 臺中縣南陽國小
  ■北極熊原本住在寒冷的極地,人們不應為了觀賞,而將牠們捕捉到動物園豢養,這對牠們是很不健康的。人們應該儘量讓牠們住在原來的棲地,並致力保護棲地,避免野生動物滅絕,這才是尊重生命。

巫逸哲 彰化縣溪湖國小
  ■我覺得人們愛努特,就要讓牠和同伴生活在一起,動物園應該讓牠回到原來的棲地;但放生前,要先訓練牠,避免牠不適應野外的環境。人們不能因為一時喜歡,就任意飼養動物。

陳苡慈 臺南市博愛國小
  ■努特沉溺在人類的陪伴和掌聲中,當人們漸漸淡忘牠,不再有人看牠表演時,牠就會號哭;牠全身雪白的皮毛,也被深溝的泥濘染黑。這值得大家深思,是應該豢養動物,或讓動物的生活回歸自然?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讀報講堂
愛護動物 顧及自然法則

黃敏 臺北市吳興國小教師

 人類喜愛動物,自然想和動物有更近距離的接觸;有了比較多的接觸後,就將個人的喜愛逐漸加在動物身上。因此,動物開始出現類似人類的裝扮,野生動物也在人類更多的保護下,失去野性的本能,逐漸變成人類的「寵物」。但是,人類這樣的行為,其實是違反大自然生存法則的。

 讀完有關努特的報導,希望每個人都能深思,究竟人類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作法面對野生動物,才是理性的呢?現在請你仔細想一想,然後再回答下列問題。

 1.德國柏林動物園的小北極熊「努特」,出生時模樣可愛,成為家喻戶曉的動物明星,但為何後來卻失寵了呢?
 2.在人類的飼養和訓練下,成為電影明星的虎鯨「凱哥」,為何回到大海不久後就死亡了呢?
 3.動物園除了有動物保育、參加野外復育計畫的責任和功能外,還具有何種功能呢?
 4.美國動物園餵食禿鷹寶寶時,為何動物保母會套上禿鷹的模型?
 5.繼北極熊「努特」後,另一隻將在紐倫堡動物園與遊客見面的小北極熊,是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