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足跡 與地球和諧相處
報導/劉偉瑩、李榮茂、張彩鳳、陳玉珊
 |
復活節島的故事,成為高中生探討文明與生態平衡的最佳教材。
美聯社 |
以前學生寫作時常寫「大自然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現在課本教的卻是「如果不珍惜生態,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中國時報報導,高中公民與社會課本中,以復活節島、諾魯共和國的文明浩劫為例,說明經濟和永續發展的關係。
位於南太平洋的復活節島,有八百八十七個巨型石像,成為舉世聞名的觀光勝地。這個島嶼原本綠意盎然,但不知為了什麼原因,島民開始雕塑巨型石像,砍伐森林,經過八百年左右,貧瘠的土壤無法孕育作物,最後造成文明的崩潰。
諾魯共和國是太平洋一個島國,面積小,人口少,一九○○年島上發現了磷礦,經過近百年開採,全島八成的土地面目全非。昂貴的磷礦為島民帶來可觀的財富,政府雖然成立基金,但亞洲金融風暴加上其他因素,基金現在蕩然無存,島民未來的命運令人擔心。
文明和生態哪個重要?考驗現代國家的智慧,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永續的地球,就沒有永續的文明!
現代人的生活十分享受,肚子餓了可買餐盒吃,天熱了有冷氣吹,上樓有電梯不必爬樓梯,這些雖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卻為地球環境帶來壞處。今天的讀報專題,以復活節島和諾魯歷經的浩劫為例,說明文明和生態必須取得平衡,人類才會有永遠的未來。
「文明社會主要的生活形態,有許多與大自然的發展相違背。」前環保署長、看守臺灣協會創會理事長張國龍表示,現在的人使用能源比古代多了幾百倍,據科學家研究,今天每一個人的生活享受,相當於過去兩百個僕人的服侍,現代人以機械代替人工,消耗的能源比過去多了兩百倍。
在能源消耗增加的同時,全球人口也出現增長,張國龍說,工業革命前,全世界約有五六億人口,現在約有六十億人,兩百年間成長十到十二倍,換算全世界消耗的地球資源,等於是工業革命前的兩千多倍,地球的負擔一天比一天重。
由於地球資源有限,人們對大自然的攫取就得各憑本事,強國可以取得比較多,弱國便處在貧窮邊緣。張國龍說,大量耗用資源的後果,造成環境負擔,貧富不均,更引起各種族、國家間的衝突。
「美國開發西部時把印第安人趕走,加拿大人把愛斯基摩人趕到北方,非洲各族為爭奪綠洲互相殘殺,都是為了攫取資源,這些行為對文明的發展,是很大的諷刺。」
現在流行「生態足跡」的概念,用來衡量每個人的生活需求會對地球造成多大面積的負擔,從這個角度來看,地球早就「超載」了。張國龍舉例說,臺灣兩千三百萬人口對土地造成的負擔(生態足跡),面積相當於二十八點七個臺灣。像臺灣使用的紙漿,全部從國外進口,臺灣人每天吃的麵包,也大多是用進口的麥子製作,等於是用別國的土地種樹、種麥子供應自己使用。在美國和加拿大,需要地球面積的一點一倍才能滿足人民的現代化生活,早已超出地球的負荷。
張國龍說,降低個人的物質欲望、生活儘量簡單,是維持社會發展與生態平衡最好的方式,大家能走路就不搭車,能走樓梯就不搭電梯,隨手關電源,不讓電器待機,減少能源消耗。多用手帕、少用面紙,減少紙張消耗,讓森林維持一定的存量。
張國龍說,人們不透支大自然資源,國家之間不互相掠奪資源,衝突減少,人和地球的關係更和諧。
編輯臺觀點
我們常說「地球只有一個」,意思是說地球的資源有限,如果不懂得珍惜,只顧著發展科技和經濟,或只想過更好的生活而不給地球喘息的空間,那麼總會有資源枯竭、大自然反撲的一天。歷史是一面鏡子,復活節島和諾魯的例子告訴我們,現在追求生活享受,就是在透支下一代的資源,唯有在社會發展和生態之間找到平衡點,學習和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社會才能永續發展。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魏良瑋 臺中市鎮平國小
■保存歷史文化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古蹟,畢竟那是祖先進步與發展的軌跡。建議相關單位可在當地設置文物館,妥善保存文物;教師可以講述生動的故事,讓學生透過有趣的故事內容,認識古蹟、文化。
蔡秉庭 臺南縣東河國小
■想不到經濟活動開發的背後,竟然要大自然付出無法想像的代價,「不計後果」的決定實在糟糕。臺灣似乎也正面臨著同樣的命運,每次下大雨就有土石流的新聞,甚至有人死亡。不知道政府能不能拿出辦法,既能發展經濟,又能不破壞大自然呢?
黃淑慧 高雄市明義國小
■在臺灣最常看到自然環境被破壞而造成生態不平衡的情形,人類沒有做好水土保持,對樹木濫砍、濫伐,導致颱風時,就會出現土石流,甚至毀壞人類的房屋。希望政府能嚴懲這些破壞環境的人。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
讀報講堂
惜物資、省能源 要身體力行
鍾兆正 新竹縣中正國小教務主任
地球暖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學生應該培養珍惜物資和省能的習慣,生活中任何行為都不浪費。
在北歐國家,環保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價值,瑞典更以替代能源取代石油,努力朝「無石油國度」邁進。學生知道許多環保知識,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以下幾個問題,請試著找出答案,進而想想自己該如何身體力行。
1.這一篇文章中提到一個名詞「生態足跡」,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2.文中提到哪些事情是人類破壞自然環境而自食苦果的實際例子?
3.讀完這篇文章之後,你在生活當中要怎麼做,才可以減輕地球生態環境的負擔?
4.愛護地球,除了文章中提出的方法之外,你還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