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自覺 反剝削童工牟利

報導/劉偉瑩、李榮茂、張彩鳳、陳玉珊

印度新德里童工問題嚴重,警方破獲童工成衣工廠。
美聯社

 先進國家雖然看重商業利益,但在保護兒童方面卻展現極高的道德標準。英國BBC中文網報導,美國「Gap」成衣連鎖商在印度的供應商,疑似僱用童工製造成衣;Gap立刻發表聲明,這批可能是由童工製造的商品將全面下架。

 BBC報導指出,英國觀察家報在調查中,拍攝到一名十歲男童為Gap製作服裝。這名男童對觀察家報說,家人把他賣給一名工廠廠主,連續工作四個月沒領工資。另一名十二歲的男童表示,老板認為他們工作不努力時,就會打他們。

 報導中指出,童工手工縫製的短衣衫,每件零售價可賣到四十一美元,折合臺幣約一千三百多元,但這些兒童卻沒有領到報酬。

 印度剝削兒童牟利的事情時有所聞,但這次可沒有好下場。媒體披露消息後,Gap發布聲明指出,公司的其中一家供應商違反協議,正展開調查;涉及童工的成衣將被銷毀,不會在全球三千多家商店銷售。

  印度包商僱用童工,替美國服飾公司製作成衣;二○○○年中國大陸一家玩具工廠也曾僱用童工,替麥當勞製造促銷玩具。結果兩家包商分別遭到產品下架和停產的命運,並受到國際譴責,可見利用童工換取商業利益,不但違背保護兒童的道德價值,還可能換來剝削兒童的惡名。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主任郭靜晃說,企業抵制聘用童工的包商,消費者抵制相關產品,以具體行動保護兒童,對於利用兒童當廉價勞工的國家,能產生警惕作用,促使國家重視兒童權利。兒童是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的個體,也是被保護的對象,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以最符合兒童身心利益的方式保護他們。維護兒童人權已是國家文明的表現。

 兒童為何不能做童工?郭靜晃說,兒童體力無法負荷粗重的工作,如果工作時間過長,工作環境嚴苛,健康更令人擔憂;兒童被迫提早進入社會,無法判斷社會險惡;兒童身心發展尚未成熟,不適合從事某些性質的工作。

 臺灣兒童都能上學讀書,生活過得無憂無慮,不用像印度兒童為了生計做工,這是因為政府透過立法保障兒童的身心安全和權利。例如,勞基法規定十五歲以上未滿十六歲的勞工為「童工」,應該受童工規定保護,僱主不可以僱用未滿十五歲的人工作。強制入學條例和兒少福利法也規定,十五歲以下兒童一定要上學接受教育;兒童可以進行職業探索,但不能受僱做工。

 兒童是不是童工,在於有沒有僱傭關係。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王育敏指出,兒童可以幫父母做簡單的家事,父母如果利用兒童乞討或工作有危險性,例如,讓年幼的孩子幫忙煮麵、端熱湯,有燙傷的危險,從兒童人權角度來看並不適當;僱用兒童工作、利用逃家兒童販賣盜版光碟,更是非法行為。對這些事情,兒童有拒絕的權利,也可向勞委會、社會局申訴或要求幫忙。

 「因為家境困難,我希望能賺錢為父母分擔家計。」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兒童其實不用這麼想。郭靜晃說,政府有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補助,對新興的近貧和新貧家庭也提供生活、教育和急難救助;有的學校成立仁愛基金作為急難救助;民間機構如家扶基金會,也有認養制度協助貧困學生就學。

 聯合國勞工組織一項研究指出,結束貧窮國家的童工現象,能為今後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也就是說,把所有童工送入學校為全球經濟帶來的淨收入,將在二十年內達四兆美元以上,效益超過全球為終止童工付出七千六百億美元的代價。  


編輯臺觀點
 沒有任何人可以靠剝削兒童來牟利,先進國家的企業、消費者,以行動抵制剝削童工的工廠,彰顯出普世道德價值,說明身心尚未成熟的兒童,是需要被保護的一群。政府和社會應該營造對兒童最有利的生活環境,讓兒童接受教育、快樂成長,避免淪為非法工作的童工或流浪街頭。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李念欣 臺中市東光國小
  ■落後地區或貧窮國家的兒童很可憐,為了貼補家用或謀生,而必須工作,有些工廠的機器很危險,不小心就會發生意外。童工的爸媽、僱主和政府都應該重視兒童人權,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下長大。

廖國勛 雲林縣民生國小
  ■報載國外成衣連鎖商疑似僱用童工,國內如有類似情形,應請求社會局和相關單位的保護和協助。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在成長中須依賴大人的養育和教育,人格也應受尊重,才能健康成長。

邱惟甯 高雄市忠孝國小
  ■能夠上學是一件幸福的事,很難想像有些國家的兒童不能上學,而且被迫做童工。看到新聞報導印度童工被迫為承包商做事,體會到政府做好保護兒童和人民的工作,是一件重要的事。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讀報講堂
維護兒童人權 從生活出發

張麗君 桃園縣大崙國小教務主任

 人權,就是每個人的尊嚴、價值,在生活中受到的尊重和保護。兒童和大人一樣,擁有同樣的人權,享有相同的權利,政府、社會、學校和家長都應該重視,並積極保障兒童和少年的基本人權,也應該教導兒童保護自己的權益。

 「兒童並非大人的私人財產」,這個觀念應該成為集體的社會價值認知,讓每個兒童和少年都能在安全、受尊重、快樂的環境中成長,促使臺灣的兒童、少年人權的發展,能得到國際肯定。

  一、看完這篇報導後,你覺得這家僱用童工工作的印度工廠,有沒有犯罪?為什麼?
  二、對於那些聘用兒童當廉價勞工的廠商,你認為有哪些方法可以抵制他們呢?
  三、人權是不分年齡,兒童的人權也需要被尊重,你希望大人尊重你的人權嗎?
  四、你覺得這些印度的兒童為何不可以到工廠工作?這樣的行為,誰該負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