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小行星 臺灣星發現
報導/劉偉瑩、李榮茂、張彩鳳、陳玉珊
 |
 |
1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臺長林宏欽介紹嘉義小行星。
攝影/陳壁銘
2註:此圖為行星軌道位置圖,與星體大小無關。
資料來源/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 繪圖/趙佩君 |
浩瀚無垠的星空中,有顆小行星名叫「嘉義」!中央大學天文所鹿林天文臺,去年觀測到一顆從未被發現的小行星,向國際天文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提出命名申請,日前獲得同意,把小行星命名為「嘉義小行星」,成為全宇宙第一顆以臺灣縣市命名的天體。
「嘉義小行星」是在去年十月二十五日,由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臺長林宏欽、中國大陸廣州中山大學的葉泉志共同發現。這顆小行星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直徑約二點四公里,當它循著橢圓形軌道繞行太陽時,最接近太陽的距離約二點八億公里,離太陽最遠有四點二億公里,繞太陽一圈大約三年多;與地球最近的距離是一點三億公里,最遠是五點七億公里。
小行星是目前唯一可以由發現者命名且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除了用校名、地名命名外,採用華人名字的也不少,例如有的叫「林青霞」,有的稱「金庸」。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仰望浩瀚星空,如果有一顆由自己命名的小行星,感覺就特別親切,但滿天閃亮的星斗,科學家如何發現一顆小如宇宙塵埃的小行星?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臺長林宏欽說:「這就像大海撈針一樣難!」
去年十月一個晴朗的夜晚,玉山鹿林天文臺的望遠鏡在不同時間,對準同一個區域的天體,拍攝到三張畫面,林宏欽和葉泉志檢視畫面時,發現「有一顆星星在移動」。經過和國際天文聯合會資料庫比對、確認軌道後,一顆新的小行星誕生了。
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塵土。林宏欽說:「太陽系最早像一袋麵粉,其中一部分做成一個最大的饅頭,就是太陽,其餘揉成較大的八個麵團,就是八大行星(較小的冥王星去年被排除在外),剩下的麵粉就是一些小行星和彗星。」小行星大都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跟八大行星一樣,一邊自轉,一邊循著橢圓形的軌道繞著太陽公轉。它們本身不會發光,只會反射太陽的光。
林宏欽說,分辨小行星和彗星的差異很簡單。彗星的主要成分是冰、水、甲烷等,當它接近太陽時,冰就會揮發,形成一道長長的尾巴。小行星主要成分是岩石和一些金屬礦物,接近太陽時不會拖著長尾巴。
小行星大小、形狀不一,目前人類發現最大的小行星,直徑九百一十八公里,命名為「穀神星」;最小的小行星甚至不到一公里,只有幾百或幾十公尺。
林宏欽表示,發現小行星後,通報國際天文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該會就會發給小行星一個暫時編號,等確定軌道週期,再給一個永久編號。小行星有了永久編號,發現者就擁有小行星的永久命名權,名稱經委員會同意和公告後,成為永久名稱。被人發現的小行星近百萬顆,已有永久編號的小行星約二十萬顆。
鹿林天文臺去年三月啟動「巡天計畫」,到現在共發現四百多顆小行星,其中六顆小行星的軌道已獲確認,擁有四顆小行星的命名權。預估二○一○年四月左右,透過直徑兩公尺以上的望遠鏡,就可看到小行星「嘉義」。
編輯臺觀點
在遙遠的天際,有一顆由國人發現、以臺灣縣市命名的小行星,照耀著全世界,這是臺灣的榮耀。天文科學家藉由宇宙天文觀測,幫助人類了解生命和地球的源起,探索未知世界,也像探測船一樣,替人類的未來鋪陳出一條可能的道路。從他們身上,我們看見大膽假設、細心研究,並在扎實的研究基礎上一步一步推進,值得每個人學習。
本週讀報專題,把學習的觸角延伸到宇宙太空,看看星空有何精采之處,並了解天文科學家「追星」的意義。學生不妨以所學的知識為基礎,推想生命從何而來,未來有哪些發展,進一步證明自己的論述,這就是科學精神。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林意茹 臺中市成功國小
■第一顆以臺灣縣市命名的小行星「嘉義小行星」誕生了,代表臺灣天文知識發展向國際舞臺邁進一大步。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小行星的主人,期待浩瀚宇宙中,某顆小行星也能以我的名字命名。
吳政祐 彰化縣忠孝國小
■我很喜歡天文,看星星,不過,中部地區沒有天文館,想觀察星象得到臺北。如果中部或各地能多設置天文館,讓民眾利用假日參觀,充實天文知識,一定能培養更多天文科學家,發現更多行星。
馮崑霖 高雄市港和國小
■學校設有天文館,我喜歡觀測天象,主動擔任天文小志工。發現「嘉義小行星」,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和恆心。新的小行星被發現,對喜歡觀測天文的人來說,是一大鼓勵。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
讀報講堂
追星觀星 探究生命起源
黃傅俊 嘉義市蘭潭國小教師
早期人們藉著星星在夜晚出現的位置,預測夏天何時到來或冬至是哪一天,對星星懷著親密的感情。近兩三百年來,科技的進步讓人們對星星愈來愈疏離。時常觀星,可以讓人和星星之間的感情重回過去,小行星以臺灣的縣市命名,更能促進學生認識星象的興趣。
科學家相信,人類和地球的起源可能來自外太空,人們不斷「追星」,目的就在尋找宇宙中其他的生命體,了解人類的生命是從哪裡來,未來該往哪裡去。
一、你知道太陽系除了八大行星外,還有哪些天體存在?
二、請說說看,小行星和彗星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三、太陽系中有一個「小行星帶」,它位在哪兩顆行星之間?這兩顆行星當中,有一顆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你知道是哪一顆嗎?
四、太陽系原有九大行星,去年有一顆比較小的行星被排除在外,這顆行星叫做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