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紀念人造衛星升空50年

報導/劉偉瑩、李榮茂、張彩鳳、陳玉珊

 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前蘇聯的拜科努爾基地傳出一聲轟然巨響,一艘碩大的火箭將「史波尼克一號」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人類從此走進太空時代。今年是人類史上第一枚人造衛星升空五十週年,俄羅斯新聞中文網報導美國和俄羅斯最近都透過各種方式,紀念這劃時代的一刻。

 一九五四年,蘇聯科學家科羅廖夫提出利用強大動力的火箭發射人造衛星的構想,歷經幾次試射失敗,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晚,終於將「史波尼克一號」順利送上太空。
  美國國家航空局最近在網站開闢第一枚人造衛星升空五十週年紀念專欄,特地製作史波尼克一號的3D模形讓人們認識它。航空局火箭運行研究室專家艾立克‧康利說:「第一枚人造衛星的發射為人類提供許多機會,沒有這些機會,完全不能想像人類今天的生活。」俄羅斯莫斯科市的科羅廖夫紀念館則舉辦隆重的集會。

 太空科技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觸角愈來愈廣,在紀念人類第一枚人造衛星發射升空的同時,本週讀報專題也帶著學童一起認識有關人造衛星的科學知識。人們為什麼要將衛星送進太空?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吳岸明說,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觀測氣候變化,更重要的是展現國力。

 五十年前,蘇聯和美國是政治軍事上的死對頭,為了搶當全世界的龍頭,兩國不斷發展科技和最新式的武器,蘇聯在太空科技上搶先一步,成功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
「衛星為什麼可以在天上一直飛行,不會掉下來?」這是學生最好奇的問題。臺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展示組組長陳俊良說,物體之間存在著一種力,叫做萬有引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會因為地球引力的影響而掉落;物體繞著圓心旋轉時,會產生向外拋出的力量,稱為離心力。當萬有引力與離心力達到平衡時,物體會以規律的速度行進,不會掉下來。人造衛星就是應用這個原理,火箭把衛星推到地球上空後讓它高速向前飛行。

 吳岸明說,現在的衛星大致分為五類,對人們各有貢獻:用在無線通訊上的「通信衛星」,彷彿把電信局搬到了空中,電波透過衛星傳到對方話機,不受高山、建築物的阻擋;像照相機一樣的「遙測衛星」,一旦發生森林火災、房屋倒塌,都能一覽無遺;山中迷路,或在高速公路需要救援,「導航衛星」告訴使用者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標,使援手快速到達。還有觀察日月星辰、大氣與陸地變化的「科學衛星」,以及探索行星、彗星的「外太空探測衛星」。

 臺灣這幾年陸續發射福衛一號、二號、三號,共八枚人造衛星,像守護神般看守著家鄉,也帶著臺灣走出去認識全世界。


編輯臺觀點
 拜科技發展之賜,人們對宇宙的認識愈來愈廣,但還是有許多領域是人類所不了解的,像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生物?海洋究竟有多深?外太空還有其他的生命嗎?這些都是人們一直探索的問題,因此,科學家不斷在太空科技上尋求突破,就如哥倫布始終對地球充滿好奇與想像,充滿求知的熱情。這篇專題除了帶給學生相關的科學知識,也希望喚起學生學習?譗哥倫布精神?豃,向未知挑戰。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羅翊瑄 新竹縣和興國小
 ■現代人的生活不但離不開電腦、網路,也離不開衛星。藉由人造衛星,我們可以追蹤颱風的動向,事先做好預防工作。可以觀賞到王建民在美國的投球英姿。可見,人造衛星帶給我們許多的好處。

梁高逢 臺中市崇倫國中
 ■臺灣也曾經發射低空衛星,雖然目前臺灣還沒有能力發展航太科技,製造發射太空梭,但也有不少人才投入相關的研究,國人應積極找出自我的長處,投入研究,在世界發光發熱,貢獻人類。

郭彥廷 高雄市愛群國小
 ■人類運用人造衛星處理許多重要的資料,還能傳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令我佩服。衛星遙測可以應用在災害天氣系統的研究,氣象衛星能預測颱風影響臺灣的程度,對大家的生活貢獻很大。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讀報講堂
發展太空事務 人類生活更便利

陳俊良 臺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展示組組長

 五十年前,蘇聯人造衛星「史波尼克一號」成功環繞地球,開啟了太空時代,促使世界各國競相投入資源發展太空事務,帶動天文、物理、通訊、地球科學、機械、生化科技等方面的進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

  放眼未來,在人造衛星的協助下,人類將對宇宙深處進行更深入的探索,探勘太陽系內的各種天體,當然,也不要忘了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小朋友,你對人造衛星了解多少?
  1.人造衛星不會掉下來,是因為哪兩個力量達到平衡?
  2.人造衛星有哪些種類及用途?
  3.你可以舉出幾項日常生活中,與人造衛星有關的例子呢?
  4.自一九六○年代開始,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可分成直接登陸以及火星人造衛星觀測兩類;即使是直接登陸的太空任務,也需要人造衛星協助傳送資料回地球。

 請找找資料,看人造衛星如何協助科學家探測火星的真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