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國斷交 看國際外交
報導/劉偉瑩、趙瑜婷、張彩鳳、李榮茂
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又少了一個友邦!根據中國時報報導,中美洲 哥斯大黎加共和國總統阿里亞斯在臺北時間七日清晨宣布與中國建交,我國外交部長黃志芳隨即宣布與哥斯大黎加斷交,兩國即日起終止一切合作計畫。我邦交國減為二十四國。
哥斯大黎加是我國在中美洲的外交重鎮,有六十三年邦誼,不過仍不敵國際現勢。
哥國總統阿里亞斯強調,哥國必須加強與亞洲強權中國的雙邊關係,吸引更多外資。他表示:「我們不能再忽視中國存在的事實,現在正是作此決定的時刻。」
阿里亞斯表示:「我感謝臺灣過去六十年來的團結及合作,但今天我作此決定是為全體國人著想。我們期待加強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吸引外資挹注。」
黃志芳表示,「哥國在中國威脅利誘下,與中國建交,中華民國至表遺憾,為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政府決定自即日起與哥國終止外交關係與一切合作計畫。
哥斯大黎加共和國是一九四四年就與中華民國建交的老朋友,過去兩國一直有合作計畫,為什麼哥國突然與中國建交?學童該從哪些面向了解這件事情?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何思因表示,哥斯大黎加與中國建交,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政治和經濟勢力的崛起。
何思因表示,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它在聯合國中可以發揮影響力,協助哥斯大黎加進入非常任理事國。
「臺灣與哥斯大黎加做了六十三年的朋友,現在哥國為了自身利益倒向中國,真不夠朋友!」學童可能這麼想。何思因說,國家之間的交往,與學童熟悉的學校家庭環境有很大不同,複雜的國際政治也不容易分得清楚是非。國際上,必須靠經濟實力和足夠的武力保衛自己。
何思因表示,國家之間雖有平等、互惠、尊重等原則,但事實上卻不一定做得到,因為金錢和利益也是國家影響力的一部分,臺灣的影響力遠不如中國,所以邦交國漸漸轉向。
哥斯大黎加跟中國建交之後,會不會影響臺灣在國際上的生存?何思因說,現代國家的生存,是靠經濟實力和足夠的武力來維繫。臺灣必須努力發展經濟和民主價值,提升國家的影響力。
何思因表示,臺灣現有二十四個邦交國,將來可能會愈來愈少,但學童想想看,實質上經濟貿易來往的邦交跟表面上的形式邦交,哪一個比較重要?舉例來說,臺灣有代表派駐美國,在許多國際事務上得到美國協助,和美國雖然名義上沒有邦交,卻有實質上的邦交;假設另一個小國家,名義上與臺灣有邦交,但在國際上卻無法幫助我國出力,兩相比較,學童應該很容易看出名與實哪個重要。
編輯臺觀點
在學童單純的世界裡,對事情的看法通常「不是黑,就是白」,不過國際政治非常複雜,已經超過學童對事情單純的理解。本週讀報專題為學童講解臺灣和哥斯大黎加斷交事件,透過專家觀點,帶學童了解臺灣的外交處境,也幫學童釐清國際政治和一般事務的不同。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關貫之 臺中市上石國小
■我們不要因此而氣餒,應該發憤圖強。臺灣雖然是個小島,卻很有潛力,應該更努力發展自我特色,培養像王建民這樣的人才,使得臺灣的能見度增加,國際上就不能否定我們的存在。
林彥旻 臺中市中正國小
■相信只要真誠待人,總有一天,友邦會發現我們的優點。我們應先調整自己的腳步,在國際上仍然應該以友善的態度與各國交往,有能力多幫助其他國家,這才是爭取友誼最好的方法。
熊怡芃 臺南縣仁愛國小
■建交六十三年哥斯大黎加與臺灣斷交,都是受到中國利益的誘惑。我們應該自立自強,不因外交受挫而打擊民心,我們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使臺灣繼續屹立在國際舞臺。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
讀報講堂
欣賞優點 放寬胸襟交朋友
林玫伶 臺北市明德國小校長
從我國與哥斯大黎加斷交事件中,學生首先可以檢視,自己和朋友的情誼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是學習彼此長處,還是互相欣賞優點,或者是建立在金錢上互相利用的關係。
例如有的兒童人緣不好,就請同學吃零食或買玩具,他們雖然渴望友誼,卻用錯方法,也許一開始很多人跑過來和你親近,等到食物和玩具都沒有了,又沒有人要理你,除非這些物質能無限制供應,否則友誼是不會長久的。
兒童在交友過程中,看到朋友進步,也應該要自我成長,才能鞏固彼此友誼。兒童可觀察,人緣好的同學都是情緒穩定,懂得包容別人,樂於助人,博學多聞,兒童可參考這些特質,反省不足之處加以改進,朋友就會越來越多。
在兩國斷交中,兒童可能會有疑惑,為什麼跟甲好,就不能跟乙好?外交上也許有不得不的苦衷,但人跟人相處,不會有這麼大的牽制,兒童要學習放大胸襟,有雅量接受不同類型的朋友,。如果兒童因為某些因素,而和同學不講話,不需要出言攻擊對方,要以成熟的態度面對,讓時間消除歧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