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理財家從報稅學起

報導/劉偉瑩、陳康宜、李榮茂、張彩鳳、陳玉珊

 五月一日到三十一日是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的月份,今年實施多項新的措施,包括提高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特別扣除額及殘障扣除額,健保費也從人身保險獨立出來,全額扣除。

 物價不斷飆漲,國稅局將七十歲以下個人免稅額,從七萬四千元調升為七萬七千元;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每人免稅額從十一萬一千元調為十一萬五千元。最特別的是健保費也可以全數列舉扣除,不受金額限制。

 今年首度實施「最低稅負制」,不過並不是人人都需要申報,而是基本所得額超過六百萬元者才需要申報,避免富人過度使用各種租稅優惠,讓課稅制度更符合社會公平正義。

 另外,行政院跨部會會議這個月初決定,未來欣賞戲劇、音樂、舞蹈等藝文活動的支出,也可享有每年一萬兩千元的所得稅「列舉扣除額」,不過,要等立法院三讀通過後才能實施。

 一年一度的報稅時間到了,爸爸媽媽忙著整理所得稅扣繳憑單,準備報稅了。什麼是所得稅?為什麼要繳稅?爸媽繳的稅最後到哪裡去了?今天請小朋友跟著政大財政系主任黃明聖一起了解稅務的概念。

 黃明聖表示,「稅」是政府用強制的規定,要求百姓繳的錢,分成所得稅、財產稅和消費稅三種,「個人綜合所得稅」就是所得稅中的一種。個人綜所稅最大的特點是「所得愈高的人,繳的稅愈多」,稱為「納稅能力原則的公平」。

 為什麼爸媽賺錢要繳稅?繳的稅到哪裡去了?黃明聖說,百姓繳納的稅金,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約占六成多,中央或地方政府有了這些收入,才能辦教育或進行各項公共建設。像小朋友每天走的道路,就讀的國民小學,下課後最常去的社區公園,都是從納稅而來的。
 小朋友對所得稅有基本認識後,接下來就要開始報稅咯!黃明聖說,報稅第一步,先算算收入有多少。原則上每筆收入都要報稅,但為了讓人民維持基本生活所需,每個納稅人和他扶養的親屬享有一定的「免稅額」。另外,還有一項「扣除額」,例如同樣是賺五十萬元,一人是單身貴族,另一人卻有小孩要扶養,雖然他們所得一樣多,但後者開銷較大,「扣除額」就是讓開銷大的家庭,把一部分支出從所得當中扣掉。

 像爸爸媽媽的房屋貸款利息、小朋友的醫藥費、保險費,甚至捐款給慈善機構的錢,只要有收據,也可以在報稅時扣除呵! 


編輯臺觀點
 納稅是國民的義務,小朋友長大以後也一定要報稅,本週讀報精選,簡單的跟兒童談報稅的意義、稅的用途、節稅的方法,希望兒童因此更進一步了解公民與政府之間的權利與義務。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吳弈達 臺中市惠文國小
  ■我們家是採用列舉扣除方式報稅,所以我很早就知道健保費、看病、捐款等很多單據都可以拿來報稅,節省稅金,也養成索取單據的習慣。

張芸瑄 嘉義縣重寮國小
  ■最近看到爸媽在整理扣繳憑單,才知道五月是綜合所得稅申報時間。通常所得愈多的家庭或個人,繳納的稅就愈多。親屬扶養愈多,免稅額愈多。像我們家,爸媽要扶養自己和妹妹,又要照顧爺爺和奶奶,繳交的稅自然就變少了。

張佩琇 高雄縣文德國小
  ■民眾繳稅可增加國庫的財源,作為公共建設及社會福利的經費,但有時看到新聞報導官員私用財庫的錢,讓人覺得不公平。政府稅收應多用在教育政策及公共建設,最好讓每個人讀大學都不用繳太多學費。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讀報講堂
依預算花錢 做到收支平衡

李國興 行政院主計處第一局副局長

 小朋友對「綜合所得稅」有了初步概念後,也應該進一步認識國家收支的情形。

 國家各項收入包括人民繳交的所得稅,都會進入中央銀行代理國庫,這筆錢先經由行政院主計處分配,編出預算,再經立法院審議通過後,才會開始動用。

 編列預算不能依照「賺多少花多少」原則,因為國家建設不能停擺,一旦收入減少,就會出現「超支」情形。超支該怎麼辦?政府可發行公債,也就是向人民借錢,或是變賣國家資產籌錢。

 此外,政府還會從增加稅收著手,方式包括增稅、防堵逃漏稅、檢討免稅及減稅項目等,努力「開源」,再透過依預算來花錢的方式,控制國家支出額度,達到收支平衡。目前每年都控制在一兆六千億元左右。

 延伸學習:「依預算來花錢」是重要的用錢觀念,小朋友可嘗試從家庭開銷來學習。以一年為期,向爸媽查詢明年可能的各種收入,以這個當作「總收入」,然後逐項編列明年要花費的項目及金額。花費項目分為「常用」和「不常用」,像家人食衣住行算是常用的,每年支出多少都很固定;但像出國旅遊、買電腦等明年才會開銷的特別項目,要先編列一筆金額。將要開銷的金額加總起來,就知道能不能做到收支平衡,一定要做到「沒有編列預算的事情,就不能花錢」。經過計算,要用的錢若超過收入,就是超支,應刪減花費項目,才能年年結餘。(陳康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