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動物不離不棄 珍愛生命
報導/陳玉珊、張彩鳳、劉偉瑩、李榮茂
 |
喜歡小動物不一定要擁有,到生態園參觀教學,更能尊重生命。
攝影/高修民 |
許多學生都有飼養蠶寶寶或昆蟲的經驗,但是多數學生飼養到後來沒耐心時,就容易出現「棄養」的行為,或交給父母親善後。根據聯合晚報的報導,花蓮縣棲地保育學會有鑑於蠶遭棄養的情形普遍,雖然學生達到觀察的目的,卻違反尊重生命的原則,因此,最近號召各校用觀察毛毛蟲替代飼養蠶寶寶。
國小自然科教師常要學生記錄蠶寶寶的生態,但等到蠶寶寶長大結繭,蛻變成蛾,還產下一堆卵之後,許多學生都會直接丟掉,令人覺得殘忍,且不尊重生命。花蓮縣棲地保育學會理事長傅元陽建議,用養蝴蝶取代養蠶,學生同樣能夠體會生命的奧妙。
這項新觀念最近也獲得花蓮縣多所國小支持,決定不再養蠶寶寶,改成到蝴蝶生態場所觀察毛毛蟲生態,不但可以觀察生態,羽化的蝴蝶也帶給學生更多驚喜。
飼養昆蟲和動物,除了希望學生透過觀察,認識生命成長的歷程和改變外,飼養的過程更是一項生命教育,能夠讓兒童學習愛護、照顧小動物,培養責任感。但是教師設計課程時,應該強調觀察和尊重生命相輔相成的意義,否則就悖離教育的目標。
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李根政表示,教師要學生觀察昆蟲的「完全變態」過程,可以將蝴蝶當成對象,因為校園裡只要有蜜源植物和食草植物,就很容易飼養蝴蝶和毛毛蟲,而養蠶常遇到桑葉難找的問題,其實國小可以刪除這項飼養課程。
李根政說,毛毛蟲變成蝴蝶,或蠶變成蛾的完全變態過程,不管帶回家飼養或在校內觀察,並沒有很大的差別。雖然學生可以將蠶帶回家照顧,並視為「寵物」,但最後還是要「丟掉」,這樣的飼養過程等於對「寵物」沒有負責任,也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宗旨。
如果學生沒有棄養蠶,以回歸自然的方式,把蠶放在樹上,還是會被鳥兒吃掉,所以不管是學生棄養蠶或蠶被鳥兒吃掉,結果都是不人道。學校如果想提供學生觀察自然生態的管道,並不需要特別以飼養生物作為工具。
高雄市綠色協會生態保育專家、臺灣玉山解說教育學會理事黃吉村表示,有些學校會讓學生飼養蝌蚪,觀察牠們變成牛蛙和青蛙的過程。但牛蛙野放後,就會危害其他生物,造成生態汙染;如果飼養的蝌蚪是澤蛙,在都市區沒有池塘,澤蛙就會因為缺水而死亡。
黃吉村說,現在春季常可看見文鳥、麻雀等鳥兒誤闖教室,教師可以藉由「意外的訪客」,引導學生飼養,而不要刻意請學生買鳥類來飼養。他強調,觀察生物的課程中,教師選擇教材時,要以生命教育為前提,考量生物是否容易存活,並飼養不會造成生態汙染的生物。
編輯臺觀點
過去每當學校設計觀察動物的課程,或有寵物電影推出,就會帶動一股飼養該種動物的風潮,從兔子、小狗到甲蟲、蠶寶寶,曾經都是學童的寵兒,但是課程結束,熱潮過後,便會陸續出現棄養潮。兒童從小就輕視生命的觀念亟須導正。
喜歡小動物,不一定要擁有。觀察生命的成長不一定要靠飼養,野外觀察可以達到教學的效果,同時減少對生命的傷害,學生也可藉此多親近大自然,看見生物在自然環境中更真實的樣貌。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簡歆瑜 桃園縣上湖國小
■飼養昆蟲、寵物時,要為牠提供舒適的生存環境,照顧到牠長大,不能因為牠不重要、不流行就棄養。我贊成到戶外觀察昆蟲、動物,街上就不會出現這麼多流浪動物。
許益銘 臺中市篤行國小
■養小動物前,要想清楚自己有沒有時間照顧,如果無法陪伴牠們,就不應該隨便飼養,否則就是虐待小動物。如果不能再養了,應該協助小動物找到新的主人。
許佳蒨 嘉義縣南靖國小
■任何一種寵物一旦依賴人類提供的食物和生活,就無法適應自然界的生活,如果我們棄養寵物,等於丟棄牠們的生命。因此飼養前要考慮清楚,並負責到底,讓每一種生物都能夠很有尊嚴的活著。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
讀報講堂
全班輪流照顧 培養責任感
謝青屏 臺中市忠明國小教師
養蠶寶寶造成繁殖過多,學生棄養問題,自然領域教師已注意到,並試圖提出解決方法。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後,實施一綱多本,部分教科書提供不同的觀察體驗,例如養鴨、養小雞,一樣可達到觀察體驗教育的目的,也是絕佳的生命教育題材。
學生養育動植物,從觀察和體驗的過程中,學習生命的成長,有時候是無法用影片、講述等方式取代。建議教師採取自然方式,例如,可以在教室前走廊或校園花圃,種植馬利筋等誘蝶植物,等夏天一到,樺斑蝶自然會來產卵,學生不須將蝴蝶放在觀察箱內,每天還是可以觀察到蝴蝶的成長過程,學習體驗和愛護生命。
如果真要飼養,全班學生也可共同養一隻鴨子、楓葉鼠或小魚,分組或輪流照顧,自然課或生活課飼養小動物,不只是讓學生觀察生命,還要賦予學生責任感。小動物如果死亡,最好為牠們舉辦「葬禮」,培養尊重生命的態度。
國外雖然也有棄養寵物的例子,但政府會想辦法避免。例如匈牙利的傳統文化,在復活節期間,父母會為孩子買一隻兔子當成禮物;但復活節後,孩子無暇照顧,不少兔子被遺棄,位在首都的布達佩斯動物園,倡導「拯救兔子」運動,開闢養兔區,由專業人員照護,孩子隨時可和兔子玩。這種尊重生命的作法,受到廣泛響應,國內可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