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當法官 發揮同儕教導
報導/劉偉瑩、陳康宜、李榮茂、張彩鳳、陳玉珊
 |
小老師」少了威權,小朋友更容易親近和學習。
攝影/陳壁銘 |
英國蘭開夏郡普雷斯頓市年滿十歲的小朋友,將有機會成為小法官。
根據外電報導,普雷斯頓市將在三個月內遴選十歲到十七歲的兒童,訓練他們擔任陪審員或法官,負責審理青少年醉酒鬧事、欺負弱小、破壞公物等反社會行為。這是英國首次推出類似學生法庭的計畫,希望兒童自己管理自己,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擴大兒童參與權。
小法官的角色就像班上的小老師,或家中的哥哥姐姐輔導弟弟妹妹一樣,藉著同儕影響力改變犯錯的孩子。小法官的「法庭」設在社區中心,他們可在大人陪同下,判決犯錯青少年交罰款、清理破壞公物的場地等。犯錯的孩子可能要面對受害者,讓他明白自己行為的後果,簽下「可接受行為契約」,保證會遵照合約規定。
普雷斯頓警方和推動減少犯罪的慈善機構認為,透過同輩的壓力,可以幫助兒童了解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不易再犯錯。
由兒童教導兒童的「小法官」計畫,將在英國普雷斯頓市展開,類似的「學生法庭」制度,國內也有一些學校實施,像是苗栗縣卓蘭鎮的全人中學、臺南市和順國中等校,這幾年都陸續實施學生法庭制度,由學生自己審理違規案件。
臺南市和順國中訓導主任蔡宜興表示,小法官或學生法庭制度的理論來自「同儕教導」,用意在於運用同學之間的同儕影響力,進行彼此的行為約束,讓學生更清楚學校的規範。
蔡宜興說,同儕教導與學校教師、家長教導的目標一致,效果卻不同,最大的差異在於學生的「接受度」。相信大多數小朋友都覺得,同學之間的學習,少了一點威權的成分,感覺比較像是朋友提出的建言或改善意見,所以接受規勸的學生感受比較溫馨,也比較能體認到學校的規範是出自善意,進而發揮同理心去遵守規定。
和順國中的學生法庭運作了很多年,方式是由學生選出檢察官、法官以及陪審團,檢察官依據學校獎懲辦法,向法官提出建議的罰則;法官則根據被告學生的陳述和檢察官的建議做出判決,判決結果必須經過陪審團同意,否則還要再審一次。
蔡宜興表示,學生法庭不但能影響犯錯的孩子,在學生扮演法官、陪審團的過程,也無形中拉近學生與學校的關係。例如,學生在審理破壞公物案件時,除了糾正、判決學生的偏差行為外,自己慢慢將學校公物當成家裡的物品一樣重視,校內破壞公物的案例減少了許多。
小朋友或許會想,同儕的年紀都跟自己差不多,為什麼要聽從別人的意見、受別人影響呢?蔡宜興認為,人是群居動物,同學之間相處也需要取得班上同學普遍的認同,才能夠融入群體,藉著大人與家長的適當引導,同輩認同所形成的共識與壓力,遠比大人的要求更有效用。如果小朋友班上實施小組榮譽制度,就能體會同學之間彼此督促、教導的力量有多大!
編輯臺觀點
英國的小法官制度,打破了以往大人看待兒童行為的思維,由兒童來審理兒童反社會行為,是尊重兒童社會的開端。運用在校園的話,管教權不再由教師獨攬,由兒童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生法庭或小法官制度,不但能擴大兒童參與權,也可以讓兒童了解民主社會的權利與義務。
本週讀報專題除了鼓勵小朋友善用自己的影響力,學習分享兒童與生俱來的權利,學習承擔自律責任外,期待大人能聆聽兒童的聲音,讓所有號稱照顧、保護兒童的獎勵及懲罰措施,更符合兒童身心需要。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陳韋蓉 臺中市信義國小
■讓小朋友擔任陪審員是個不錯的點子。希望法院針對擔任陪審員的小朋友進行法律常識的訓練,尤其是公正性,小朋友如果受到主觀意識影響,可能會影響判決。
吳景弘 嘉義縣和順國小
■學校成立由學生組成的紀律委員會,對破壞公物或常欺凌同學的人,給予裁決、責罰,效果應該不錯。老師不必為體罰而傷腦筋,犯錯的學生也會因受到同儕壓力而改過。
吳洛瑩 高雄市苓洲國小
■由少年任法官的優點,是在審判時,青少年之間比較不會有代溝。但如果要實施這項政策,小法官的年紀最好比被審理的人年長三歲以上,比較有說服力。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
讀報講堂
教導社會正義 培養理性思考
王秀津 臺北市吳興國小主任
英國實施小法官制度,顯示小朋友也擁有法律責任,同時可對不被社會接納的事件進行判定。小法官將從當事人的角度,了解事件的發生原因,並思考如何讓當事人承認錯誤、接受處罰,過程中學習到法律知識,了解社會正義的意義,也培養處理不合理事物的勇氣。
雖然臺灣沒有小法官制度,但在小朋友的生活中,會碰到許多類似情形,像是同學發生爭執時,小朋友就有機會幫助排解糾紛。不過,多數小朋友遇到同學之間的爭執事件,往往不是漠不關心,就是以跟對方的交情好不好,決定要站在哪一方。
這兩種作法都不好,小朋友應該想想:如何幫助被欺負的同學?由於小朋友可能還沒有解決糾紛的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請老師幫忙解決。而對被欺負的同學,小朋友可以付出關懷。
教師同樣可藉由爭執事件,培養孩子理性思考的能力,並教導社會正義的意義。在公開的場合,請當事者說出自己的想法,再由班上學生發表意見,討論解決方法。
教師還能透過繪本與角色扮演活動協助教學,像是《這不是我的錯》這本繪本,就提到不同觀點讓學生思考,並察覺偏見。
家長在日常生活裡,可引導孩子關心社會,像新聞事件就是很好的討論教材,當然,家長在看到他人發生衝突時,應伸出援手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