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社會 兒童也能做得到

報導/劉偉瑩、張彩鳳、李榮茂、趙瑜婷

 根據東森新聞報二月六日譯電報導,美國康乃狄克州的十歲國小五年級男孩賈斯汀,正憑著自己的力量推動一項法案,希望康乃狄克州能立法禁止汽車駕駛人在車內有孩童時抽菸。他原本只是把自己的心聲以電子郵件發送出去,沒想到獲得越來越多人的支持。最後,他的心聲在去年傳到州議員信箱,引起注意,現在議員已開始推動立法,並邀請他到州議會說明。

 賈斯汀這個月六日獨自出席州議會的特別委員會,遊說州議員通過這項法案。賈斯汀在州議會的立法聽證會上侃侃而談,他表示:「既然開車時不可以一邊講電話,一邊吃東西、喝飲料,那為什麼可以抽菸呢?這可是很危險的舉動。」

臺灣的兒童上街遊行爭取自身的權益。
攝影/陳壁銘

 不過,這項法案也讓菸商和許多癮君子不滿,是否真能通過,是未知數,但賈斯汀不輕言放棄,他在議場上從容不迫的態度及努力不懈的精神,已贏得大家的敬重。賈斯汀表示:「如果沒通過,我明年還會再來。」

 本週的讀報精選,為兒童解讀賈斯汀參與公眾事務,並靠一己之力改變社會既有習慣的故事。他運用最迅速的現代化工具──電腦網路,訴求民主社會中改變政府機器最有效的方式──立法,果然讓大人關注到他的意見。兒童參與社會是民主社會的趨勢,大家不妨看看別人怎麼做,想想自己該怎麼做。

 兒童參與公共事務,並透過民主機制影響、改變社會,過去有過不少例子。二○○五年十一月,香港約有二十名兒童前往立法會請願,要求政府設立「兒童事務專員」,制訂全面的兒童政策,並協助貧窮兒童。這些聲音得到了回響,香港民政事務局表示,要成立「兒童權利論壇」,並將設立資助計畫。

 去年十二月一日,中國大陸通過第一部由未成年人代表全程參與起草的地方法規「廣東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條例」。立法過程中,十一名未成年學生全程參與,提出的八項建議被立法機關採納,成了法律條文。

 在國內推動禁止體罰立法的過程中,人本教育基金會也曾舉辦終止體罰國際研討會,邀請兒童代表說出自己的心聲。去年年底,禁止校園體罰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兒童的聲音,對關心這個議題的大人產生不小的影響力。

 「兒童參與」是每個兒童的權利,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執行條款中,多項條款都直接指出兒童的參與權。兒童參與也是成為民主公民的前提,所以兒童參與權應該受到鼓勵。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說,過去國內的文化和教育環境,兒童總是被教導要「有耳無嘴」,但民主社會中,每個人不只要關心自己的事情,也要關心公眾的事情。因此,兒童唯有透過這個過程,才能讓自己的想法趨於成熟,進而轉化為具體行動,影響公眾。

 馮喬蘭說,兒童常運用網路發表意見,但多半是抱怨事情,然後期待別人的幫助。其實兒童參與公眾事務時,也應從被動的陳情,轉為主動影響政府和意見領袖,形成群眾力量,這樣的影響力才會更大。


編輯臺觀點
 美國康乃狄克州正推動一項影響甚巨的法案──禁止汽車駕駛和乘客在車內有孩童時吸菸。這個法案的發起人賈斯汀,只是十歲的孩子!本週的讀報精選,透過賈斯汀爭取兒童不吸二手菸的權利作例子,除了讓兒童了解「兒童絕對有改變社會的力量」,我們希望兒童正視自己心裡的聲音,關心社會是否走向正確的方向,在發現問題時,學習透過民主社會參與公眾事務的機制,表達意見,爭取權利,學習做個民主公民。相信,總有一天每個大人都會「蹲下來立法」,接納兒童爭取權益的聲音。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林怡筠 臺北縣北新國小
  ■賈斯汀才十歲就懂得為兒童權益發聲,這種「多管閒事」的精神,也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有時我看到電線杆上亂貼的海報,會用手機拍下,再計畫交給相關單位取締。

 曾俊凱 新竹縣和興國小
  ■我覺得臺灣的兒童,對社會議題的參與,比較沒有機會,也缺乏風氣。兒童年紀雖小,但身為社會的一分子,仍應發揮小小螺絲釘的功能,了解並保護自己本身的權益,進而在家庭、學校、社會展現一己之力。

 王柏堯 臺南縣麻豆國小
  ■臺灣兒童對參與社會議題管道比較陌生,社會上常聽不到兒童的心聲。對參與管道不熟時,可翻閱書籍、探索網路,充實相關知識。如果兒童勇敢發表意見,一定會產生影響力。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讀報講堂
關心學校、社區事務 付諸行動

蘇桂美 臺中市樹義國小校長
 賈斯汀為了理想積極遊說的精神,令人佩服,也讓我們發現,國內兒童民主教育還須努力。早年中小學課程有民主、法治等單元,兒童選舉也相當落實。現在這些議題採取融入式教學後,反而因為教師授課時數遭到壓縮,無法全面落實。

 只要學校、教師有心,要落實民主教育其實不難。首先在班級經營中,教師可以融入民主教育的內涵,例如訂定班級公約、班規時,讓學生參與討論和制訂。再進一步提升到校內事務的層次,例如選拔模範兒童、票選校服,甚至票選午餐菜單、兒童節禮物等,都是讓學生參與民主機制的好題材。

 兒童關心的議題範圍還可以更廣。有些學生投入防制菸害、環境汙染及倡導兒童人權的熱忱,都不比大人遜色。例如臺北市內湖國小學生透過網路報導董氏基金會推動的菸害防制立法,不但為兒童和大人的健康權付出行動,更將兒童參與公眾事務的層次,從響應活動提升到更宏觀的政策推廣。

 面對學校和社區的環境議題,學生也可做些事情。彰化縣長期存在重金屬汙染問題,「苗圃彰化社區合作小學」的校地位在汙染區域,學生健康受威脅,因此學生扮成臺灣鬥魚、黑冠麻鷺,以行動劇進行「面對重金屬汙染」的非暴力遊行,爭取他們和大自然的生命權,也為遭受汙染的學校及社區環境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