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南亞兒童生存發展

報導/劉偉瑩、陳玉珊、張彩鳳、李榮茂

 世界各國領袖曾在二○○○年聯合國高峰會議中,擬定八項千禧年發展目標,希望能在二○一五年前降低全球貧窮。根據中央社一月三十日報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日前公布「二○○七年人道行動報告」顯示,印度等南亞八國雖然經濟成長迅速,各國誓言要落實千禧年發展目標,但大多數國家至今仍流於空談。如今南亞是全球赤貧兒童人口最多、兒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區。

 報告指出,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不丹、尼泊爾、馬爾地夫、孟加拉和阿富汗八國,生活在赤貧線下的兒童人口總數,遠超過世界其他任何地區。

印度等南亞國家的許多兒童,因為家裡窮,被迫充當童工。圖中一名十歲女孩,在炎陽下頂著乾柴工作。(美聯社)

 南亞國家超過九億人口在沒有乾淨飲水和衛生環境,完成小學教育的人口,也遠落後其他地區。許多兒童被迫充當童工,遭到人口販賣,加上不斷的天災人禍和戰爭,使他們從小就失去童年應有的成長環境,甚至喪失生命。

 國內的兒童很難體會沒有乾淨的水可以喝、沒有辦法上學讀書的痛苦,但是籠罩在貧窮、飢餓陰影下的南亞兒童,這些卻是他們每一天的真實生活。本週讀報精選專題關注南亞兒童的處境,帶小朋友了解臺灣以外的兒童生活現況。
 二○○○年九月,各國政府領導人在聯合國千禧年高峰會議中,針對消除世界貧窮、飢餓、疾病、文盲、環境惡化,以及婦女歧視等國際社會關心的議題,訂定「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經過時間的考驗,南亞國家雖然經濟迅速成長,但是兒童的生存環境卻沒有獲得太大改善,顯示各國並未將兒童發展列為第一要務。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處長林秀芬分析,南亞地區天災頻傳,各國為了經濟發展、資源分配問題疲於奔命,更無暇顧及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普遍存在的性別、宗教、語言、殘障和地理環境造成的社會隔閡,也影響南亞兒童的生活,阻礙他們接受教育的機會。林秀芬表示,兒童發展困境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各國政府長期不願面對問題,累積成今天的困境,形成惡性循環。

 二○○七年人道行動報告指出,各國如果能達成千禧年發展目標,那麼南亞地區五億八千四百萬的兒童,將能發揮他們的潛力,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一分子。林秀芬說,南亞兒童的處境,或許可提醒各國政府要有效運用國家資源,讓兒童擁有好的生長環境和發展條件,成為國家未來的希望。

 她表示,國內的小朋友可透過新聞關注各國兒童發展議題,並學習到「不好的習慣累積下來將會成為大問題」,相對的,多做好事也會產生很大的效益。在人道關懷工作上,希望小朋友「勿以善小而不為」,只要能夠幫助一個人,就是很大的成就!


編輯臺觀點
 本週的讀報精選,為小朋友解讀的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二○○七年人道行動報告。這則新聞傳達一個概念,就是每個兒童都有天賦智慧、天賦人權,但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和政府作為,卻左右著兒童未來一生的發展;如果給弱勢兒童機會,他們也能發揮潛能,成為社會可用之材。因此,小朋友除了珍惜幸福,還應該知道,為弱勢兒童提供機會,也是政府或學校的責任。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王士豪、王士誠 臺中縣中正國小
  ■我們很幸運,能夠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希望公益團體可以為國內貧困家長找到合適的工作,改善他們的經濟;號召有愛心的教師,教導貧童讀書。

賴芷榆 臺中縣南陽國小
  ■學校曾經捐發票幫助國內貧困兒童,但是我覺得這樣還不夠,還可以捐學習設備,例如樂器、電腦,讓偏遠貧困的小朋友也有機會獲得良好的學習,展現天分。

李若瑜 雲林縣梅林國小
  ■雖然南亞政府已逐步改善當地的經濟,但兒童尚未得到實質上的幫助,還陷溺在困苦之中。相信只要再加上各國的關懷與支援,南亞兒童的生活將會有更大的改變。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讀報講堂
從剪報中 學習助人不同作法

陳玉珍 高雄市鳳鳴國小教師
 小朋友雖然從國小低年級就開始接觸生命教育,但對於生命教育延伸出的人權教育的觀念較為不足,例如兒童人權議題等,都需要讓小朋友知道國際上有人為貧童而努力,自己也可以落實從生活周遭關心他人。

 教師可以藉由南亞兒童權益遭到制度和環境上迫害的相關新聞,讓學生比較臺灣和南亞小朋友在生活、就學上的差異,也讓小朋友知道「人口教育」的觀念,例如人口過多的國家,政府沒辦法照顧時,就會衍生不同的問題。

 現在許多媒體都會報導各地家境不好的小朋友,以及社會各層面的善心人士如何幫助這些小朋友的內容,教師可以透過剪報,讓小朋友知道貧童的生活困境,也可以讓小朋友透過報導,學習幫助他人的不同作法。

 如果小朋友遇到家境不好的同學,不見得一定要捐錢才能幫助他們。建議小朋友從作業及生活上協助他們;學校也可和慈善團體,例如紅十字會等共同舉辦跳蚤市場活動,讓小朋友了解協助他人的意義。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邀請貧童到家中作客或討論功課,發揮友愛的精神協助他們的課業。建議家長,可帶領孩子閱讀《乞丐囝仔》一書,內容敘述作者雖是貧童,有人對他伸援手,在努力上進後,回饋社會的溫暖故事,讓小朋友體會助人與回饋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