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旅行 幫助他人 自我成長
報導/劉偉瑩、張彩鳳、陳玉珊、李榮茂 攝影/高修民
背起行囊去旅行,輕裝簡食做公益,這樣的「公益旅行」在國外愈來愈風行。根據外電報導,美國人擔任義工的時間大幅提高,特別是近來興起的「公益旅行」蔚為風氣。許多人到海外濟貧或從事環保義工,不少人經過一趟公益旅行,人生觀徹底改變,甚至成為專職義工。
 |
許多大學生都會利用寒暑假走入偏遠地區,義務為學生指導功課,進行公益旅行。 |
在歐美先進國家,公益旅行的觀念相當普遍,年輕人將旅行的觸角深入世界各角落,在飽覽當地風土民情的同時,也把部分時間投身在公益服務。
美國提倡「無痕山林」,呼籲遊客旅行宿營時,要維護環境,處理垃圾,並保育生態。中國大陸登山客近來發起「多背一公斤」自助公益旅行,城裡的人到鄉村資源落後地區旅行時,要為當地兒童多背一公斤的書,陪兒童閱讀、互動。
公益服務與旅行融合,形成新形態的休閒活動,這讓旅行不只是單純的享樂,更進一步與當地社會深度互動,在服務的過程中自我學習與成長。
「公益旅行」在國外已經發展幾十年,但是對國內的兒童而言還是很新鮮。本週讀報精選邀請臺灣國際青年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簡明山,介紹這項兼具旅遊趣味和公益精神的休閒形態。
公益旅行的源起,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談起。簡明山說,二次大戰後,德國戰敗,開始反省人們為什麼會有戰爭,他們發現,戰爭是因為不同種族、國家的人民彼此不了解而導致衝突。因此基督教會發起各國青年進行文化交流,藉著了解對方的文化化解衝突。
簡明山說,教會將交換青年送往當地一年,他們白天從事公益服務,晚上住在接待家庭,這樣才能與社區人民直接互動,深刻體會當地的生活文化。慢慢的,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擴大到各洲,教會的工作也由非營利組織接手,交換青年在當地做完一年的公益服務後,可以利用最後一個月到各地自由旅行,拓展視野,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公益旅行。
臺灣公益旅行的風氣,是在近十五年由一群自由旅遊作家帶動起來。簡明山表示,公益旅行對青少年的意義,是透過文化的學習、參與當地社會的運作,進一步認識自己的國家,體悟自己的存在,思考人生的意義,甚至改變自己的人生。
對兒童來說,公益旅行也是很好的成長機會。不過,簡明山認為,兒童不必出國,只要藉著跟父母短期旅遊的機會,到社福機構從事半天或一天的志工服務就已足夠,像是陪伴獨居老人、服務身心障礙兒童,或跟身心障礙職訓機構的學員一起洗車等。
簡明山表示,兒童可將短期的公益旅行當作試金石,先試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再選擇一項公益服務,長期投入。最重要的,是參與公益旅行要敞開胸襟,不必為學習目標設限,把心情放開;旅程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學習,不但視野更寬廣,收穫也更大。
編輯臺觀點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機會旅行。旅行時如果順道做公益,不但能為生命增添特殊的經驗,還能認識、尊重當地的人文自然,實踐環保與公益精神,絕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今天的讀報精選,與小讀者談的「公益旅行」,就是要傳達「人人舉手之勞,關心各地人們」的公益精神。透過公益旅行,將我們的足跡帶到各地,也將人類的愛散播得更廣。新的一年,以個人為主的「我的世代」即將退位,取而代之的是關心全球人類的「我們的世代」;公益旅行將是開啟這個新世代的新主張。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官振杰 新竹縣碧潭國小
■行善不分彼此,做公益也沒有區域的差別,希望未來我也能獻出個人的力量,做個專職的義工,讓這塊土地充滿生機。
梁佳琪 臺中市黎明國小
■住在都市,我很少有機會到郊外走走,再加上課業繁忙,有空時就只有上網,嚮往大自然的我,很希望有機會多走訪山林。我覺得公益旅行的觀念很有趣,也值得推廣,相信會得到大家的共鳴和回響。
洪晨翔 彰化縣平和國小
■如果有機會,我很樂意在旅行途中多做點公益活動,例如我擅長打曲棍球和棒球,因此,和家人到山上或鄉間從事休閒活動時,我可以教導偏遠地區的兒童打球,或彼此切磋球技。
童young來fun電 空中讀報
想要探討本週讀報精選的內容嗎?歡迎每週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收聽由國語日報、教育廣播電臺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製作的廣播節目「童young來fun電」(收聽頻道FM101.7)。參加call in的親子,有機會獲贈國語日報一個月。 |
讀報講堂
服務社區 關懷老人 散播愛心
許馨瑩 高雄市桂林國小教師
公益旅行和品德教育的意義其實是相似的,學校可以把公益旅行當成品德教育的實踐;學生可以從社區服務中落實,或者在畢業旅行時拜訪老人院。
九年一貫課程中,綜合領域課程就是要實踐其他領域的知識,因此課程中對於社會實踐和責任的培養,只要有啟發性的,包括戶外教學、旅行等,都屬於知識的「實踐」。
以日本、韓國為例,日本和韓國都規定國小六年級學生要做一百二十個小時的社區服務,其實國內也可以仿照,尤其我國兒童較缺乏愛人的觀念,如果仿照日本、韓國的方式,應該可以培養兒童從愛己擴大到愛人。
除了向國外學習培養學生社區服務的觀念外,農委會也推出「漂鳥運動」,學校可以建議由教師帶著學生參與,讓學生了解臺灣的自然環境;高年級學生透過健行和淨山活動等,也可以在大自然中了解生活的能力,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畢業旅行時,也可以安排學生參訪老人院,並進行半天的老人服務活動,培養關懷長輩和病人的情操;如果學校或住家附近有博物館,不妨培養學童擔任解說員或義工。
另外,家長和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簡單的紀錄表,只要學生從事勞動服務工作,就可以讓學生自行記錄,作為學生綜合生活表現的評價與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