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強震 撼動網路神經
報導/陳玉珊、劉偉瑩、張彩鳳
屏東外海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發生大地震,對兩岸三地造成重大衝擊。地震導致多條連結亞洲國家、美國及其他地區的大型國際海底電纜受損,不但亞洲通訊遭受阻擾,經濟受到重大損失,民眾明顯感受通訊不便,這起事件也「震」出地球村村民命運共同體的事實。
 |
屏東恆春地震,震壞了臺灣海峽的海底電纜,造成國際電話不易撥通,中華電信公司運用衛星通訊的方式降低損失。攝影/高修民 |
去年底,臺灣屏東地區發生強烈地震,導致海底電纜受損,亞洲多數地區的網路和電話通訊受到影響,波及範圍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南韓、臺灣、新加坡、香港等地,甚至更遠處的澳洲也深受其害,因為澳洲企業的網路對外連線途徑,也位在受地震影響的地區。
香港電訊業者估計,光是網上通訊工具MSN受影響的用戶就達到一千六百萬戶。而中國規模最大的電信和寬頻服務業者「中國電信公司」,至少有六條海底電纜因地震斷裂,影響到通往美洲、歐洲和其他地區的網際網路連線。
臺灣企業界當然也有不小的損失,例如香港許多廠商向臺灣購買電子零組件和塑膠原料等,由於買賣雙方無法上網溝通或打電話,導致香港廠商改向其他地區採購。
對投資民眾來說,外匯、股票和期貨市場大亂,香港多家銀行網上服務停擺,部分投資人乾脆暫停,避免衍生糾紛。中華航空公司也是受害者之一,因為網上無法運作,改採人工辦理報到登機作業,導致香港機場華航櫃臺排滿旅客,部分班機甚至停飛。
社會方面,受影響最大的是青少年無法上網後,部分沉迷者可能出現適應不良現象,民眾則發現,原來自己過度依賴網路。而這次地震發生後則顯現出網路的脆弱,也讓這些民眾反思,「如果沒有網路,該如何適應?」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光電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陳華明表示,臺灣大地震扯斷海底電纜,造成臺灣對外的通訊和網際網路中斷,影響所及,包括企業的採購、經濟市場的交易及個人通訊。他認為,為防範這種狀況的發生,國內對外的網路連線須多元化,例如海底電纜的增加和備分支援,並加強衛星通訊。
陳華明指出,地震導致網際網路中斷,也等於給現代人一些省思,例如網路是找尋資料很好的工具,很多人卻本末倒置,很少親自到圖書館學習查資料;如果網路因災害而無法連線,人們還是得到圖書館找尋資料,或尋求其他方法。陳華明表示,藉由這次事件,過度依賴網路的民眾,就得重新思考,不要因網路的便利性而過度沉迷,也要正視自己是否過於浪費時間在網路上。
編輯臺觀點
屏東地區發生規模六點七的強震,與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相隔七年;這次的強震同樣造成人員死傷、房舍倒塌,不同的是,恆春地震還震出一些新的問題。因為人們過度依賴網路,當地震震斷有如生命臍帶的通訊電纜後,國際間的經濟活動、交通運輸、個人通訊都幾乎停擺。
本週讀報精選以「地震破壞網路」的角度探討地震的危害,讓學生重新認識「網路」對人類經濟的重要性;並正視人類對網路的依賴。網路確實為現代社會帶來許多便利性。表面上看來,網路活絡了資訊的傳遞,讓大家有如咫尺天涯,不過,實質上卻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孤僻和冷漠。
假使過度依賴網路的習性不改,人們會漸漸淪為機械的附庸,漸漸失去生活的能力和掌握命運的自主性,那麼未來所面對的困難,可能就不會像天災後重建這麼簡單。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王宇楊 臺北市立教大實小
■過去天災帶來的損害以人的傷亡為主,但社會進步後,天災還會破壞文明建設,為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不便。這也告訴我們,不能過度依賴網路,否則人類會漸漸不懂得如何生活。
許昕雅 桃園縣東門國小
■從電視地震新聞看到一位母親為保護孩子犧牲生命,讓人感受到母愛的偉大,並看到大自然力量的可怕。我們應該對大自然抱著敬畏、愛惜的心,不能以為「人是萬物之靈」,就恣意破壞大自然。
許維良 臺中市忠明國小
■電腦因為地震而中斷,有些沉迷網路的青少年就不知如何度過沒有電腦和網路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真的很可惜。其實生活中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例如看看書、聽聽音樂,培養良好的嗜好,就不會無法離開網路。
林之詠 臺中市重慶國小
■沉迷上網真不是件好事,建議喜歡上網的人,生活中還有很多有趣的事物,例如陪家人談談天或培養興趣,否則一旦網路有問題就不能適應,豈不是被電腦控制了?
讀報講堂
多元思考 擴展學習領域
康雅玲 高雄市陽明國小教師
學生對於地震造成的通訊、企業受創情形並沒有深刻體認,教師可利用「擴散性」思考做延伸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地震、體認生命教育,再擴展到國際觀等面向,了解地震對民眾的影響。
學生大多藉由媒體報導看到受災戶財產的損失,比較不了解其他面向的影響,平常教師對一起事件都是採「聚斂性」的線性思考;然而地震的議題可依「擴散性」的思考,先讓小朋友延伸基本「5W(人、事、時、地、物)」敘述,再從表面的思考,擴散到影響人們生活周遭事物的各面向。
設計教學活動,可以「表面看不到的省思」為主架構,用海底電纜大受影響作為例子,如果有人傷亡,就可讓學生討論生命無常的生命教育議題。
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對於每個偶發的事件,要從不同角度觀察;教師也可讓學生收集地震的資料,例如九二一大地震、南亞海嘯等地震大事記,再訓練學生以多元的思考角度寫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