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期中選舉 選民用選票表達期待
報導/記者劉偉瑩、趙瑜婷、李榮茂、張彩鳳
 |
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獲得空前勝利。
(美聯社) |
最近一週最熱門的國際新聞,就是美國的期中選舉。這次選舉結果,執政的共和黨嚴重挫敗,在野的民主黨大勝,不但奪回失去十二年的聯邦參眾議院多數黨地位,更在州長選舉上一舉拿下全國過半數的州。本週讀報精選要跟小朋友談美國期中選舉,共和黨的落敗代表什麼意義?對臺灣紛擾的政治環境有什麼啟示?邀請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為小朋友分析。
美國參眾兩院議員選舉在兩次總統大選之間舉行,因此,稱為「期中選舉」。期中選舉要改選三分之一的參議院議員和全部的眾議院議員,參議員任期六年,眾議員任期兩年。本屆的美國期中選舉結果上週揭曉,在野民主黨重新取得國會參眾兩院主控權。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表示,對美國期中選舉結果,小朋友可從以下面向觀察。那就是美國人對總統布希處理伊拉克問題沒進展感到失望,因此,用選票支持民主黨所提的改革目標,重視跟他們息息相關的民生政策,例如提高工資和保障就業。
政府政策必須符合人民期待,才能贏得選戰。劉必榮指出,期中選舉結果,反映美國人民對布希總統伊拉克政策的不滿。五年前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布希強調唯有共和黨才能確保國家安全。不過隨著伊拉克戰爭陷入泥淖,選民對布希政府反恐、伊拉克政策及政府效能感到失望。
讓選民不滿的還有美國的經濟問題,布希任內雖然小幅降低國內失業率,但多數的美國人因物價上漲與工資停滯不前,受薪階級感覺生活壓力沉重。
什麼樣的政治人物最容易獲得民眾歡迎?民主黨領袖裴洛西,將在明年一月登上眾議院議長寶座,成為美國建國兩百三十年以來第一位女性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一向敢言,主張照顧弱勢,積極推動提高最低工資。
劉必榮分析,民主黨入主國會,將來國防預算可能受影響;因為重視照顧窮人醫療,醫療費用會下降;同時民主黨重視環保,替代能源產業前景看好。美國期中選舉對臺灣最大的啟示,就是一黨獨大不是好事,每個政黨都要顧及社會責任,尤其要重視民生經濟問題。
美 民主黨 共和黨比一比 |
|
民主黨 |
共和黨 |
一般印象
與基本主張 |
*比較照顧平民百姓的政黨,立場傾向自由開放。
*比較能接受墮胎及同性戀婚姻等爭議性較高的議題。
*主張「大政府」,認為政府應負更多責任,儘可能照顧民眾。
*重視社會福利、環保及勞工保障,不主張減稅。
*對於全球化議題,傾向優先保護本國勞工就業。 |
*有錢人的政黨,立場偏向傳統保守。
*重視家庭價值及傳統道德,基本上反對墮胎。
*認為「干涉最少的政府,就是好的政府」。
*支持自由競爭及自由貿易,較為支持減稅。
*跟大企業走得比較近,比較不照顧勞工權。
|
基本支持者 |
勞工、少數民族等弱勢族群,以及想法及觀念較為先進的知識分子。 |
來自「保守、傳統」的社區,白人、有錢人、農民、虔誠教徒、男人。 |
本次
選舉主張 |
*降低老人醫療用藥價格。
*推動與藥商直接協商藥價。
*提高基本工資。
*降低學生貸款。 |
*強烈主張國家安全。
*打擊恐怖主義。 |
選舉結果 |
*眾議院:229席(原201席)
參議院:含無黨籍51席(原44席) |
*眾議院:206席(原230席)
參議院:49席(原55席) |
眾議院(435席全部改選)、參議院席次(100席改選33席)
註:原本眾議院獨立人士1席、出缺3席;參議院獨立人士1席。 |
|
資料來源/劉必榮教授及外電報導 整理/劉偉瑩 製表/趙佩君 |
編輯臺觀點
這次美國期中選舉結果,反映出人們期待和平的決心,也傳達了協調合作的重要性,讓我們了解:「小從一個班級,大到國家選舉,都應該容忍不同的聲音,努力尋求共識。」
美國是民主制度高度成熟的國家,選民用選票表達對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做出理性的抉擇,參選的政黨不論勝選或敗選,也都會保持民主風度,因此,我們常看到民主國家在選舉結束後,敗選的政黨領袖會在第一時間向選贏的政黨道賀,同時承認自己的失敗,藉此減少社會的對立衝突,很值得我們學習。透過美國期中選舉的例子,可以讓小朋友了解政府的施政必須符合民眾期待,一個好的政治人物必須經常關心民眾福利。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黃柏崴 國立臺北教大實小
■我不贊成一個國家出兵攻打其他國家,因為這和強壯的人欺負弱小的人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有投票權,我要選賢與能,把票投給會幫大家做事的人。
賴思芸 新竹縣五龍國小
■大部分的美國選民將選票投給民主黨,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對布希總統的不信任。因為人民的生活壓力增加,大概是美國人民最失望的吧!
李淳閔 臺中市樹義國小
■美國民眾用選票表達了意見,民主國家候選人都應該學習尊重多數民眾的心聲,並努力改革國內經濟,不要讓貧富差距過大。
黃韋傑 臺中市大智國小
■戰爭很可怕,會造成很多人死傷。想當強國,還不如多用點心提升人民生活,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才是一個政府應該負有的責任。
張庭瑋 臺南縣下營國小
■國內正值選舉時刻,發生許多口水戰。臺灣如果要更進步,不管是在野黨或執政黨都應和諧共商,共同面對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
讀報講堂
從校園選舉 實踐民主精神
謝麗玲(臺北市復興高中公民教師)
這次美國期中選舉的結果,傳達民眾反戰的心聲。我們知道,走到戰爭這一步,雙方已經不可能談和,一定互有死傷,而這種家破人亡的痛苦是無法彌補的。戰爭真的是解決爭端的唯一方式嗎?小朋友可以從中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一定要訴諸暴力嗎?還是有更好的解決途徑?
美國近年貧富差距擴大,人民對經濟政策失望也反映在選票上。對照臺灣的城鄉差距,有些偏遠鄉區學校不僅沒有電腦,連影印紙都不夠,都會區的學生除了珍惜現有一切外,也可以把自己閱讀過的書籍捐出來,幫助這些教學資源欠缺的孩童。
透過選舉,美國人展現民意,不過更重要的是,即使選前大家意見相左,立場歧異,選後雙方則坦然接受結果,回復正常生活。從這種回歸法治面和制度面的態度中,小朋友在學校選舉中,也可實踐「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