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教育 永不放棄的心靈捕手
報導/記者劉偉瑩、張彩鳳、陳康宜
臺灣許多偏遠地區缺乏資源,但這些地區的教育工作者,依舊用盡心力,奉獻一生教導孩子。桃園縣復興鄉有一位「校長爸爸」王連進,二十五年來都在偏遠山區國小教書,即使校長任期屆滿,還不願調回山下學校。更生團契少年之家輔導教師張進益,年少曾誤入歧途,如今長年駐守「少年之家」,擔任迷途羔羊的心靈輔導教師,他們的故事,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永不放棄」。
桃園縣教育局最近和有線電視臺合作拍攝「起立.敬禮.老師好」,以紀錄片形式介紹偏遠鄉鎮默默付出的教育工作者。其中「校長爸爸」王連進,師專畢業就到桃園縣復興鄉教書,從國小基層教師做起,當完六年兩任的高義國小兼巴崚國小校長,去年主動爭取當巴崚國小兼高義國小校長,就連他自己的小孩也都是從高義國小畢業。
為了讓原住民小朋友接受精緻的教育,王連進以企業的領導模式來辦教育,要求教師展現績效;雖然他是平地人,卻不分種族,努力挽救泰雅文化,這幾年學生參加全國傳統舞蹈比賽、馬拉松賽、閱讀史懷哲活動屢獲嘉績,孩子變得文武雙全。他也創辦原住民部落大學、社教工作站,讓原住民阿公阿媽、爸爸媽媽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許多教師把偏遠地區學校當作跳板,王連進卻堅持「教育家應該留在最需要教育的地方」,二十年幾年來還是山上的孩子王,更是一百七十個學生的「校長爸爸」。
紀錄片另一位主角張進益,國中不愛讀書,成天跟著哥哥惹事生非,十幾歲就進出監獄,直到在逞凶鬥狠之中失去最親愛的哥哥,他才痛改前非,並進入神學院讀書,投入少年輔導工作。過去的包袱,如今成為張進益和更生少年溝通的捷徑,同理心和包容心,讓孩子把他當成「同一國」的。他輔導過的孩子最大已經十九歲,經推荐進入清雲科大;另外一個孩子現在已經拿到三張丙級執照。
「如果這群孩子年輕時,有人陪伴他們度過,未來可能不至於做那麼多傷人傷己的事情。」張進益以「過來人」的經驗,將少年之家營造成一個家庭,自己更整天守候著更生少年,等待他們的改變。他最期待的是,當每個更生少年離開少年之家的那天,他們的父母能張開雙臂迎接孩子歸來。
桃園縣教育局長張明文表示,紀錄片中兩位主角,一位是對偏遠兒童教育充滿熱情的校長,讓我們看見無私的教育愛,讓人燃起尊師重道和感恩的心;另一位是從失敗中學習、成長的輔導老師,告訴小朋友犯錯只是過程,即使犯錯,更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學習,並努力改變自己,也有成功的機會。
編輯臺觀點
全國每年都會表揚優秀、資深的好老師,但是有許多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同樣熱忱、無私的為下一代付出,這些教育園丁不一定是學校裡的教師,也不一定出現在師鐸獎、優良教師獎的名單上,卻都是值得尊敬、效法的好老師。透過這一篇讀報精選,希望讓學生了解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不一樣的老師。
讀報熱線
歡迎小朋友提供讀後感想,寄到newsbox@email.mdnkids.com
林怡筠 臺北縣北新國小
■王校長不因原住民地區資源匱乏,或是原住民小朋友不夠聰明,而放棄他們,反而更加倍付出,是個充滿愛心的校長,我希望他能繼續加油,讓原住民小朋友有更好的學習機會!
蔡喬安 臺北縣汐止國小
■王校長跟張老師的奉獻精神令人佩服,尤其張老師能夠從歧途回頭,已經很了不起,又幫助其他同樣情況的少年,更是不簡單。
黃昱寧 臺中市國光國小
■我長大後想當老師,要向這兩人學習,尤其是山上的小朋友都比較困苦,我們應該要協助他們脫離貧困,至少要讓他們不愁吃穿,才能認真學習。
王佐任 彰化縣大嘉國小
■我現在才知道自己多麼幸福,每天早晚,爸爸媽媽都會親自接送,載我上下學。王校長在山上奉獻多年,我相信山上的小朋友會很珍惜,認真讀書才是。
讀報講堂
有教無類 關懷弱勢的好老師
陳韻如(臺中市崇倫國中主任)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所有教師最高興的事,能夠長期關心偏遠地區弱勢孩子,並深入奉獻者更不容易。國內教育多年來存在偏遠地區教師異動大的現象,以教學環境來說,都會區資源豐富,孩子的素質高,因此張進益、王連進兩位教育工作者能長年在山區奉獻,實在難得,他們的有教無類、犧牲奉獻的精神值得小朋友敬佩,也值得教育線上的教師省思。
事實上,山上的孩子成天與大自然為伍,個性十分純真,孩子看到教師這麼無私無我的奉獻,都能夠深刻體會教師的用心,也了解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仍然有教師、校長等教育人員願意深入偏遠的鄉鎮播種,只為了他們的未來。相信這樣的紀錄片的播出能打動所有教育工作者,喚起大家對於教育的熱忱,以及社會大眾尊師重道的精神。
與大自然為伍、親近自然才能更加深刻體驗生命,建議都會區的孩子有空到山區走走,看看「起立.敬禮.老師好」的紀錄片,多去體驗不同的生命價值,不要過度以功利的眼光看待人生的成就,能夠在偏遠山區默默奉獻,正是偉大的情操的展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