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罷免案 會引發骨牌效應?
報導/阮筱琪

罷免權是臺灣人民的參政權之一,這次高雄市長罷免案,創下臺灣地方自治史首位縣市長被罷免的案例。圖為高雄市長罷免投票現場。
攝影/陳景清

高雄市長韓國瑜成為國內第一位被罷免成功的縣市首長,支持被罷免方的民眾表示,將對不同立場的民代發動「報復性罷免」。高雄市長被罷免成功的案例,是否會引發罷免潮?有學者認為,可能引起骨牌效應;也有學者認為,罷免門檻不低。

今年六月六日,高雄市長韓國瑜成為國內首例被罷免的縣市首長,此後,有些人點名多位民代,表示將對這些民代發動「報復性罷免」。
選舉制度是民主國家的重要程序之一,臺灣政治制度是「代議式政治」,人民託付權力給由公開選舉選出的民意代表和政府首長,讓他們行使職權、制定政策。「罷免」,也是人民的參政權之一,《憲法》賦予人民發起提案的權利,讓人民監督與檢驗民選官員,是否對選民有負起政治責任。

罷免門檻過低
易耗更多社會成本

依據國內《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罷免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效同意票須多於不同意票,二是同意票須達選區選舉人總數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罷免案投票結果通過,被罷免的人將在七天內被解除職務,而且四年內不能再參選該職務。同時,該職位須在三個月內完成補選。另一方面,如果罷免不通過,該任內不能再對他提起罷免。
事實上,罷免制度在民主國家中並不算普遍。以美國來說,五十個州只有十九州規定了針對州長和州議員的罷免制度,而有三十六州規定州底下地方層級的民選官員才能罷免;即使是最頻繁進行公投的瑞士,二十六州中也只有六州可以罷免地方首長。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潘兆民認為,現行罷免門檻過低,再選出新市長也可能被發動罷免,如果全國出現罷免浪潮,將花費更多社會成本。

門檻雖曾調降
罷免仍具相當難度

「法律白話文」網站資深編輯、東吳大學、靜宜大學法律學系兼任講師王鼎棫說,臺灣人民的罷免權規定在《憲法》第十七條、第一百三十三條,世界各國是否有罷免權,因民情有不同規範。綜觀臺灣歷年罷免案的投票率,這次高雄市長罷免案投票率達四成,是非常高的。其實投票率兩成五的罷免門檻,很不容易達成,《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的門檻雖然曾修法調降,仍然具有相當難度。
以這次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案來說,有聲浪要「報復性罷免」鳳山區市議員黃捷。王鼎棫分析,黃捷是鳳山區議員,鳳山區本次市長罷免案共十一萬多票同意。對照一月初總統大選,韓國瑜在鳳山區僅拿八萬多票。根據兩方陣營票數比較,縱然該罷免能在提議及連署兩階段過關,但碰到投票率須達兩成五、同意罷免大於不同意罷免等規則挑戰,短時間內難想像有足夠動能,讓另一場罷免投票通過門檻。

短期動能不足
罷免潮僅波動現象

王鼎棫以政治後果的角度分析,報復性罷免方除了要達到罷免門檻所需的投票率,需要很大的政治動員力,更要思考「挺捷方」將可能反制。假設罷免成功,黃捷在下一次選舉中可能更有聲量,這樣的風險也是政治人物不可輕易承受之重。因此,報復性罷免行動可能只是短期的波動現象。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首次縣市長罷免成功

罷免是人民的利益,但當初市長也是民眾深思熟慮後選出,如果是我,會先找改善施政的方法,而不是再一次動員罷免。後續挺韓國瑜的民眾,可能會引發對其他縣市首長或民意代表的報復式罷免,勞民傷財。
林宇晨‧新北市樹林國小二年一班

我覺得罷免案會引發骨牌效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未來選舉應該在選前做好判斷,選出適合的人選,不要將社會資源浪費在選舉罷免上。
蘇真儀‧雲林縣口湖國小五年乙班

罷免權是人民的權利,任何民意代表只要盡責,就不用怕被罷免,也不會引發骨牌效應;唯有不盡責的民意代表,沒有監督政府,才會被選民唾棄,有被罷免的危機。
周昱岑‧彰化縣鹿港國小六年乙班


讀完本週〈高雄市長罷免案 會引發骨牌效應?〉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及郵局或銀行存摺封面,請在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chunchang@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