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車大廳席地而坐 應不應禁止?
報導/李琦瑋

網友日前發起「坐爆臺北車站,野餐唱歌靜坐躺臥皆可」活動,四百多名民眾響應,表達希望開放的立場。
圖片提供/臺鐵局

臺鐵因防疫而禁止民眾在臺北車站一樓大廳席地而坐,但後續是否重新開放,引發各界熱議。有人認為北車大廳代表國家門面,席地而坐有礙觀瞻;社會學者認為,應包容多元文化。究竟首都車站大廳應具備什麼功能?兼具美感與包容多元文化的車站,社會大眾的期待與想像又是什麼?

為防範新冠肺炎,臺鐵自二月二十九日起,禁止民眾在臺北車站大廳席地而坐,但是疫情結束後是否繼續開放席地而坐,引發許多討論。
北車大廳原本設有座椅,直到二○一一年配合微風廣場改建,將座椅設置在大廳兩側迴廊,但座椅不足加上大廳空出,旅客無處可坐,衍生出席地而坐的現象。
二○一二年八月,移工在北車附近慶祝開齋節,突發大雨使參與者擠進北車躲雨,有些旅客認為車站的動線受阻,向車站與媒體投訴,北車因此在大廳架起紅龍,豎立告示牌宣布「禁止組織性的集會活動」,隨後因民間團體抗議而未繼續實施。
二○一三年,北車站方增設大廳座椅,並公告禁止在大廳躺臥、飲食,如果違規將柔性勸導,引發民眾在網路上串聯「臺北車站吃喝躺行動」,吸引數百人參與,禁令無疾而終。後來臺鐵官方認為,大廳座椅常遭街友占據,北車又在二○一五年撤掉大廳座椅。

顧及美感與動線
應設置座椅

文化大學兼任副教授鄧鴻源認為,民眾或移工應到公園聚餐談天,在車站大廳席地而坐會影響旅客進出,也影響國家門面,建議六都規畫東南亞園區,而移工團體則多舉行活動,讓移工週末有處可去。
民眾陳小姐說,她曾去過英國倫敦國王十字車站、美國紐約車站,都沒看過旅客席地而坐,座椅即使不夠,大家還是站立等車。她認為,在北車大廳席地而坐,會影響臺灣的國際觀感,建議設置座椅,但臺鐵應好好規畫,要兼顧美感與動線。

考量不同使用者
應開放大廳

臺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陳秀蓮說,北車大廳平日多是臺灣民眾使用,週末才有較多移工聚集,且座椅很少,民眾或移工得到餐廳消費才有座椅。外籍移工平常沒有私領域,經濟條件又不好,不大可能到餐廳消費,在僅有的週日數小時休假中,和親友聚會到車站最方便。移工也常趁休假這天,在北車周邊一次處理匯款、採買生活用品等。
陳秀蓮認為,北車大廳對於外籍移工生活聚會已不可或缺;規畫專區有歧視意味,將移工導引至公園也不方便,北車大廳使用權不該避開移工的生存現實。
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楊友仁表示,歐美公共場所、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等處,都是當地外籍移工群聚地,這現象很正常。就他看來,北車大廳已成為多元族裔的公共空間,有移工,還有年輕人跳舞、親子遊戲、藝術表演、聲援抗議活動,相當有活力。
他認為,空間絕對不能只允許具消費能力的人才能使用,目前北車大廳是非常傑出、優秀的空間實踐。他建議未來空間規畫應採參與式規畫,符合不同的時間、族群的使用者需求。此外,北車週邊是無家者的棲身之地,也是工作機會與資訊匯集處,希望臺鐵與政府規畫空間時也能思考街友需求,如提供洗澡、供餐地方、設置社福單位等。
臺鐵局表示,已邀集相關NGO、專家學者等辦理座談會,不會忽視任何族群的使用需求,盼儘快找到符合社會多元需求的最佳方案。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北車大廳席地而坐

我認為沒有必要禁止北車廣場席地而坐,來臺工作的外籍移工,如果要搭車去找親朋好友,會覺得臺灣人很會利用空間,對臺灣留下美好印象。如果擔心不好看,可裝設椅子,避免影響路人行走。
張采睎‧臺北市北投國小六年四班

我去過的北車大廳,是個很熱鬧、充滿生氣與多元族裔的公共空間。就因為北車能包容不同文化,讓移工有如此棒的場地相聚,只要空間規畫好,為什麼要禁止呢?
林羽芊‧苗栗縣大南國小六年甲班

臺北車站是重要交通樞紐,若妥善規畫,增設座椅並以色塊標示席地而坐區,在不影響動線的前提下,席地而坐可以拉近人與人的距離。無論什麼族群,做到多元文化和諧尊重,才稱得上是國際性的空間。
陳玟羽‧苗栗縣客庄國小三年丁班


讀完本週〈北車大廳席地而坐 應不應禁止?〉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及郵局或銀行存摺封面,請在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chunchang@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