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師生足跡 能否兼顧防疫與隱私?
報導/沈育如

呼應教育部保存師生課程與活動資訊的要求,康寧大學三天內就開發出了記錄師生足跡的App,用個人帳號密碼登入後,可記錄師生在校園中經過的地點。
圖片提供/康寧大學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間,為掌握確診病例的接觸史,教育部要求學校保留師生的活動紀錄。而康寧大學推出「校園活動足跡系統」App,卻引發泄漏個資的疑慮。在掌握疫情和保護個人隱私之間,應如何達到平衡?

教育部訂定《大專校院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工作綱要》,要求各大專校院確實保留師生修(授)課、活動情形,如果校內出現確診案例,可提供疫情調查。
回應教育部的要求,康寧大學資訊管理科在短短三天內,就研發出一套「校園活動足跡系統」App,提供學校校長、教職員、師生等人使用。校方強調,並不強制教職員工使用。
康寧維護校園與社會安全的措施,外界質疑可能侵犯個人隱私。對此,康寧大學主任祕書閻亢宗表示,這套系統要有個人帳號、密碼才能登錄,程式只記錄使用者經過的校園地點,沒有其他個資,不會發生外界所說的個資外泄、侵犯個人隱私等問題。即使外界質疑,但校方仍會持續鼓勵教職員生使用。

尊重個人意願
取得同意再施行

教育部表示,要求學校保留師生在校授課、修課、參與活動等紀錄,是確保發生確診病例時,可提供給疫調需要的接觸史參考,不延誤應變時間。教育部尊重各校在前述範圍內,合宜保留師生活動資料,但也請各校使用資訊要限制在防疫範圍、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規定,如果造成不便,希望師生為防疫共體時艱。
康寧校方的做法,引發「保護社會大眾安全」與「侵犯個人隱私」討論。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陳佑維表示,校方如果沒有強制學生下載使用,而開放自主選擇,依個人意願配合,學生的立場並不會反對,他們擔憂的是校方藉此監控學生行蹤。
對此,全國私立學校產業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表示,康寧校方建置系統記錄師生足跡,用意是協助防疫,就與先前許多校園引進人臉辨識系統一樣,立意良善,但會引發違反《個資法》疑慮,如果強迫每個學生都下載記錄,則有侵害學生隱私權之虞。
尤榮輝認為,即使目前是防疫期間,也不能「防疫優先,隱私權退讓」。校方要依法行政,蒐集師生個資,應該依《個資法》進行,事先與師生說明目的,並取得同意後再施行,才能讓師生放心配合。

康寧大學為了防疫,開發出校園足跡活動系統。但記錄教職員工在校園裡的活動,卻引發個資外泄或侵犯隱私疑慮。
圖片提供/康寧大學

釐清校方權限
不侵犯師生隱私

臺灣人權促進會副祕書長何明諠表示,康寧校方鼓勵學生下載App,雖沒有強迫,但得先釐清「沒下載的學生,會不會有差別待遇」。使用手機下載App前,都會被要求提供定位、通訊等資訊,得先釐清校方有多少權限?是否會侵犯師生隱私權?學生如果覺得權利受損,該如何尋求救濟?校方都要事先說明。
何明諠表示,校方讓師生決定是否下載,問題是沒有取得所有相關人行蹤,疫調還是會有漏網之魚。事實上,政府以通訊紀錄、GPS定位等掌握確認案例行蹤,精準度更高,比起只有校園紀錄,行蹤掌握更全面,也不用擔心校方會濫用個人資訊。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記錄師生足跡

防疫比隱私更重要。新冠肺炎可能致死,失去性命就什麼都沒了,除了讓家人傷心,還可能危害到家人生命安全。對我來說,最重要是我的祖母和母親,只要可以保護她們,我寧願失去隱私權。
陳嵩麟‧嘉義縣松梅國小六年甲班

如果學校用這套足跡系統,每個人也不一定隨時帶著手機,會有不真實的紀錄,所以我覺得學生不需要這種App。況且,只有師生使用,其他大眾沒同步使用,效益不大。
林祐聖‧南投縣平林國小五年甲班

我曾經被母親以手機定位二十四小時緊盯,所有行蹤都被掌握,不是很舒服。能兼顧防疫和隱私的作法是建立正確觀念,戴口罩、勤洗手和不隱匿旅遊史及身體狀況,不僅防疫,也不用擔心隱私權被侵犯。
蔡靜婷‧臺中市大楊國小六年甲班


讀完本週〈記錄師生足跡 能否兼顧防疫與隱私?〉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及郵局或銀行存摺封面,請在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chunchang@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