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防疫期身體距離大 人心如何拉近?
|
準副總統賴清德(右)與前奇美博物館館長廖錦祥(中)會面時,以肘擊代替握手,左為AIT主席莫健。 圖/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攀升,公衛專家建議加大人際間距離,減少感染的可能。心理專家表示,打招呼可選擇沒有肢體接觸的方式,不失禮又健康。
面對人際接觸減少,以及生活上的諸多限制,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不方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雖然遠了,怎樣使心理距離不拉遠?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臺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我國疫情從「境外移入」的傳播逐漸發展成「社區傳播」。
因此,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建議,民眾應採取「芬蘭式社交」,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至少距離一公尺。對於芬蘭人來說,「距離就是禮貌」。雖然人與人間隔一公尺看似有點冷漠,卻有助於防疫,不管搭車或排隊都保持距離,確實能降低病毒傳染機率。
陳秀熙表示,人際距離外,也建議防疫期不舉辦大型活動。
看球賽要戴口罩
少去大型活動
陳秀熙以南韓為例,宗教大型活動讓肺炎爆發,顯示傳染力強,甚至是家戶感染的三倍。假如一定要辦,對具風險者須集中管理,場地須通風等。例如職棒球賽,應在出入口設發燒篩檢站,若有國外疫情旅遊史的人要與一般人區隔,並建議戴口罩看球賽。
根據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witchell Hall, Jr.)的「人際距離學」,將顯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距離區分為公眾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以及親密距離。公眾距離是三點五公尺以上,具有社交關係的人大約距離彼此一點二公尺,個人距離七十六公分至一點二公尺間,親密距離則為四十五公分以內。不過受到文化背景影響,每個國家民族的人際距離也不同,拉丁美洲人和阿拉伯人交談,習慣保持較近距離。亞洲人和北美人在交談時,喜歡保持較大距離。
有些國家因疫情改變行為,例如法國人不臉碰臉、不握手等,國際會議中,有官員以趣味的腳碰腳代替打招呼。總統蔡英文會見AIT主席莫健時,以拱手代替握手;準副總統賴清德會見相關人士也以擊肘代替握手。
用視訊關懷他人
保持心理平靜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面對疫情發展,出現社會現象和人們行為的改變,像是加大社交距離、減少探病限制人數,甚至活動改期或取消;可以想見許多民眾不免擔心、焦慮、恐慌。但加大人和人之間的距離,目前是不得不然,多數人應該都可以理解。
葉雅馨說,疫情當頭,許多企業、餐廳、商店生意一落千丈,計程車司機抱怨客人減少,學生抱怨畢旅取消,到哪都要量體溫戴口罩。這時應以利他概念思考,減少外出是不讓社區產生感染,而多洗手能減少家人感染的機會。
葉雅馨說,歐美習慣見面擁抱、親吻、貼臉等社交行為是文化特色,面對疫情可以適時改變,如拱手代替握手。
葉雅馨也表示,有些原先在人群中不被注意,甚至被排擠的「邊緣人」,透過人際距離被拉開,憂鬱心情可能反而會稍微趨緩。不過,大家仍要關心「邊緣人」的心理,藉由視訊等方式提供心理支持。
葉雅馨說,雖然目前社會氛圍相當擔憂疫情,但除了做好生理防護,安定自己的心,正確了解病毒的傳染途徑及因應方式,儘量保持生活原來的節奏,不過度關注重複的疫情新聞,都是重要的防疫作為。
小公民發言臺 |
我看防疫期間人際距離 |
防疫時期保持距離固然重要,但學生常必須近距離接觸,例如分組討論、打菜或批改作業。有限教室空間,坐位根本無法相距一公尺,若是改成小空間的近距離互動,必須戴口罩,可行性更高。
丁詠姍‧彰化縣二林國小六年二班
班上做法是保持教室內外通風,門窗和氣窗全開,科任課的空檔,常接觸的桌面也進行消毒。下課時,我們多半玩跳繩或扯鈴這些單人可玩的活動,這些都是有效的防疫方法。
張家瑜‧新北市樹林國小二年一班
以前我會去閨蜜家聊心事,現在改以視訊通話,或以前在學校會大聲向師長和同學問早,現在也改以點頭和揮手。防疫期間相處要保持距離,還是可以善用科技和肢體語言,維繫彼此間的情感。
葉阡妤‧臺中市大楊國小六年甲班
讀完本週〈防疫期身體距離大 人心如何拉近?〉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及郵局或銀行存摺封面,請在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chunchang@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