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北基合併 促進發展或擴大差距?
報導/沈育如
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分別屬於三個地方政府,但因為區域劃分,加上生活圈、交通、教育等相互連結,多年來都有人討論將北北基合併為一個完整都會區;不過也有人擔憂合併後人口數占全國三成,將影響全國行政資源分配。也有人擔憂引發葉爾欽效應,也就是地方首長的權力太大,導致對中央政府產生威脅。
目前我國的行政區域劃分中,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分屬三個地方政府,但在地理位置上,臺北市、基隆市被新北市包圍,而且北北基的生活圈緊密結合,許多人每天在三區之間通勤上班上課。三個區域的交通、文化背景、經濟發展、自然人文資源等面向都有高度同質性,因此一直以來,都有將北北基合併為一個行政區的聲音。
目前新北市人口數約四百零一萬人,臺北市約兩百六十七萬人,基隆約三十七萬人,北北基人口數合計超過七百零五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數約三分之一。北北基的土地面積是全國的一成五,經濟產值更是全國一半。有人建議,北北基合併,可以將資源整合,可以提升整體發展競爭力。
北北基若合併,對於過去長期被限制發展而逐漸邊緣化,土地、人口都偏少的基隆市來說,有機會讓土地資源有效被應用,發揮整體力量形成一個具國際競爭力的大都會。也有人主張僅讓臺北市與基隆市合併,基隆港可彌補臺北市缺乏外港的不足,而基隆市也受惠臺北市挹注資源,達到雙贏局面。
不過也有人擔憂,基隆市的資源不如雙北,貿然合併會產生磁吸效應,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讓基隆市因為行政中心外移被邊緣化,因此呼籲訂立短、中、長期目標,凝聚社會共識再逐步推動。
平衡城鄉發展
三市首長樂見其成
大選將至,北北基是否合併再次成為話題,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在一場演講時表示,基隆市如果要做最大發展,就應該與臺北市合併,讓國土規畫發揮最大效果。
基隆市長林右昌則認為,從國土規畫與提升臺北市的城市競爭力角度來看,臺北市更需要基隆港市,不但能為臺北市帶來新的發展腹地、均衡東北角與北海岸城鄉發展,更能將臺北市從「盆地城市」,轉化為具備「山、海、港」的新首都。林右昌希望在總統大選後,邀請雙北市長柯文哲、侯友宜一起討論。
對於北北基合併,新北市長侯友宜則表示樂觀其成,他認為一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城市,大部分是以一千萬的人口作為競爭力基礎,北北基屬於共同大生活圈,可以一起努力。
區域差距過大
先從資源分享做起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教授呂育誠表示,北北基合併議題討論已久,但三個區域例如人口數等面向差異很大,要合併有困難,不如找出彼此的交集,例如一日生活圈、社會、交通、環境等民生議題共同點,本著讓民眾生活更便利著手,推動起來更務實,至於其他方向可以再審慎討論。
中國文化大學都市計畫與開發管理系副教授李欽漢則贊成北北基合併,他認為北北基三個城市各有特色,合併可發揮所長。從資源分享做起,基隆市可補強臺北市缺乏港口,加上臺北市有松山機場的航空連結,整合新北市的工業區,加上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捷運等交通路線,重整後對經濟發展大有幫助。
不贊成北北基合併,合併後都會發展更加迅速,擴大城鄉差距。偏鄉人口外流嚴重,年輕人到都市生活,所以鄉村工作很多是老人在做,政府若只注重大都會發展,就會讓鄉村更沒落。
賴圓蓉‧雲林縣口湖國小六年甲班
許多知名大都市都具備集中人口以及港口或機場,想成為有競爭力的國際都市,北北基合併勢在必行;合併後整合問題及資源分享,應透過學者專家及執政者共同研擬對策。
陳宜均‧彰化縣鹿港國小六年甲班
我不贊成北北基合併,現在城鄉差距大,如果合併,會有更多人移居都市,鄉村就只剩老人。可以將北北基議題加入公投,讓人民做主。但如果合併,該如何取名?也許不是促進發展,而是促進爭吵了。
許捷涵‧臺中市大楊國小六年甲班
讀完本週〈北北基合併 促進發展或擴大差距?〉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及郵局或銀行存摺封面,請在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chunchang@mdnkid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