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體動物進校園 增加危險或教育需求?
報導/李琦瑋

高雄市鳳山高中舉辦毒蛇辨識講座,邀請葉姓講師帶活蛇上課,學生遭龜殼花咬傷引起爭議。
圖片提供/鳳山高中

高雄市鳳山高中日前舉辦毒蛇辨識講座,講師帶了八條蛇到校上課,其中有四條是毒蛇。網袋中一條龜殼花,因學生推擠而受到驚嚇,咬傷一名學生,所幸緊急送醫後,學生已無大礙,回到學校正常上課。
該事件引發活體動物是否適合進入校園爭議。動保團體認為,站在動物保護立場,不鼓勵校園內有活體動物教學,若真有教學需要,應制定相關規範;生物教師表示,活體動物教學能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實際感受動物特性,也能搭配生命教育課程,讓學生尊重生命。

高雄市鳳山高中舉辦「毒蛇辨識」專題講座,邀請一名對蛇類有研究的醫學系學生講授蛇類習性,學生自由報名參加。學生近距離觀察活蛇,講師手持掃把示範用隨手可得工具控制蛇,教導學生防範毒蛇的知識技能。不料,網袋中一條龜殼花受到驚嚇,從網袋中咬傷學生。校方表示,未來觀察活體動物課程,會鼓勵以影片或動畫教學,減少風險。




尊重生命才是教育本質
臺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祕書長何宗勳說,動保團體不主張動物利用,任何牽涉動物生命的行為,都應嚴肅面對。若教師具特殊專業,有教學需求,應尊重教師的教學自主權,也應有相關配套,像教育部訂定「各級學校犬貓管理注意事項」,校園內活體動物教學也能訂定規範,保護學生、動物,也不會澆熄教師教學熱情。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活體動物教學應視教學目的看有無必要,有時能以野外觀察,3D數位科技擬真教學等方式代替。若有必要,建議師生從教學目的、動物來源、運送過程、對待方式、課程結束後動物去留等共商相關規約,並將運輸、教學過程對動物造成的緊迫感或傷害降到最低。她強調,比起將動物視為教學工具,如何教導學生重視動物福利與倫理更為重要。
臺北市松山高中生物教師黃詠承說,若課程設計上有活體教學必要,就能讓活體動物進入校園。若動物具危險性,建議裝在透明飼養箱,讓學生隔著安全器具觀察;許多都市學生只透過課本、影片認識動物,了解動物部分特點,但無法完全理解動物習性與行為,甚至對大小、移動方式都沒概念;學校進行活體動物教學時,會先說明教學目的,讓學生觀察昆蟲以氣孔呼吸、青蛙鳴叫等,實際觀察與生物互動,對動物有更深層的了解。

動物教學應防危險意外

黃詠承說,松山高中有活體教室,許多動物是從動保處領養,包括蛇、兔子、老鼠、青蛙等。偶爾校外看到外來種動物,如美國螯蝦、斑腿樹蛙等,教師也會帶回飼養,避免生態環境被破壞,也提醒學生外來種對臺灣生態的影響。動物都由生物研究社學生照顧,也有配合的獸醫協助看診、醫治;此外,學校搭配生命教育,每學期帶學生到動物之家服務,了解流浪動物困境,並養成對飼養動物的責任感。
松山高中學生林宇柔說,若曾接受活體動物教學,在野外就能判斷有無毒性、危險性。且照片、影片無法提起學生興趣,觀察實體,不僅增加興趣,也會對動物外觀、特性較有印象。
桃園市石門國中學生袁可珊認為,不建議有毒、具危險性動物進入校園,若有人害怕,會發生意外。另外她自己很討厭蛇、青蛙等生物,若以活體教學,會覺得惡心、不想參與。她建議學校課程先調查大家想要的教學方式,有興趣就用活體教學,會害怕的同學可以用圖片、影片、闖關活動等代替。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活體動物進入校園

我們學校養很多動物,像校犬「好客」、山羊、烏龜、兔子,讓我們親近。在這樣環境成長,會更愛惜動物。但是有些攻擊性強的動物就不適合進校園,學校用展示櫥窗介紹就好,以免造成危險。
王心言‧新北市秀山國小六年三班

動物園裡有凶猛的獅子,也有溫馴的綿羊,只要做好防護措施,讓學生近距離觀察生態,是有助於學習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實際的研究來輔助。只要安全完善,學生對於生命教育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郭潤瑩‧臺南市新化國小五年二班

我認為用VR來代替活體觀察,可以近距離觀察,又可以免除意外危險的發生。VR教學唯一達不到的是實際觸摸的感受,但對於害怕動物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種安全的選擇。
黃淙恩‧彰化縣洛津國小六年乙班


讀完本週〈活體動物進校園 增加危險或教育需求?〉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及郵局或銀行存摺封面,請在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chunchang@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