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國文改教思辨 符合學生需求嗎?
報導/沈育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推動課程改革,研擬將大一國文課改成思辨課程,最快將從一百零九學年入學的兩千名大一新生適用。
攝影/陳壁銘

國文是許多大學一年級必修課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近年來推動課程改革,希望將大一必修國文改成思辨課程,透過深度討論,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辨與表達能力。有人表示贊成,認為能一改國文課僵化的教法與內容,培養學生公民批判能力;但也有老師擔憂學生接觸太多科技產品,更要加強文學賞析與閱讀書寫。

大一國文是許多大學的必修課,有鑑於教授抱怨大學生中文能力差,有大學把原本著重文學賞析的國文課,改為閱讀經典、加強寫作等課程。臺師大計畫把大一國文必修課改為思辨課,在這學期校務會議討論,若順利通過,最快明年入學的大一新生就能開始實施。

引進深度討論
先閱讀後教寫作

臺師大教務長陳昭珍表示,很多學生抱怨大一必修的國文課,感覺和高中國文課程很像。因此校方三、四年前開始推動課程改革,將原本國文文選的課程內容,引進深度討論教學法,改為著重「思辨、閱讀、表達」的面向。課程規畫上學期以中文閱讀思辨為主,下學期改為議題寫作思辨,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思考與口語寫作表達能力。
針對學校的改革作法,臺師大學生會長、臺灣語文系學生陳亮均表示,許多學生都贊成。學校近年來推動教學改革,國文課除了由國文系教師任教之外,也會聘請外面的教師,課程當中也加入思辨討論,學生並不會陌生。
臺灣大學學生會長、社會系學生凃峻清則說,很多學校想要推動國文課改革,但又擔心陷入文言文、白話文的比率爭議,害怕被貼上「去中國化」的標籤而不敢大刀闊斧改革。臺大兩年前將國文課從六學分降到三學分,而學生會則希望推動國文課多元化,檢視課程結構後,希望國文課可以分流為文學、文化、語文、寫作、表達等多面向,會再與校方討論。


培養公民能力
改革須配套措施

凃峻清表示,臺師大的大一國文課改革方向是好的,可以讓學生培養理性討論的公民社會能力,對學生來說受益很大。不過校方提出改革,也要有配套措施,包括教師的教學是否有跟著改變,學生修課是否彈性,是否依照興趣而非就讀科系來選擇想修的思辨與方法課程。
實踐大學博雅學部講師黃炳秀表示,大一國文課本身既是語言課程,包括語文修辭賞析,也包括批判反思、閱讀書寫等,即使課程名稱沒有「思辨」,但國文課確實也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有存在的必要,尤其當今學生接觸太多科技與3C產品,更需要文學閱讀理解的薰陶。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大一國文改教思辨

我認為大一國文改教思辨,不符合學生需求。如果我們從小就能藉由國語教學養成閱讀、思考與表達能力,到了大學,自然就能有思辨能力,不需要特別改教思辨。
張淳豪‧臺中市德化國小六年甲班

不一定要廢除原本必修課程,可以列為選修,如果沒人選修,再審慎考慮廢除的可能。思辨能力固然重要,但有些學生也想學習古文,在兩者之間找出平衡點,是校方的責任。
藍鼎悆‧臺北市北投國小五年四班

我十分贊同大一國文改教思辨。學生若讀了古文而不知活用是沒有意義的。思辨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也可以讓不常表達的學生多些說話機會。更重要的,為了表達想法必須動腦,就不會打瞌睡了。
粘家禎‧彰化縣洛津國小六年乙班


讀完本週〈大一國文改教思辨 符合學生需求嗎?〉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及郵局或銀行存摺封面,請在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chunchang@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