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農委會為保障國人健康與檳榔農生計,持續鼓勵檳榔廢園及轉作,例如改種芭樂及檸檬等作物。圖片提供/農委會 |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嚼過檳榔的國中生,近六成在小學就嚼過檳榔,且七成兒少首次嚼檳榔的來源為家人及朋友。民團更表示,檳榔內的檳榔子屬一級致癌物,卻不見農委會、衛福部有管理作為,呼籲政府儘快將檳榔納管,維護國人健康。
西方人喜歡嚼口香糖,臺灣、東南亞國家人民則喜歡嚼食檳榔。嚼檳榔是臺灣早期文化的一種型態,在數千年前,原住民即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不過,根據衛福部一百零七年國民死因統計,口腔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第五位,每年約有七千名新發生個案、三千人死於口腔癌,而口腔癌患者中多有嚼檳榔習慣。
臺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指出,國內對於檳榔管理明顯有漏洞,農委會認定檳榔屬「果品」,衛福部食藥署不承認檳榔屬「食品」,沒有相關抽驗和管理,任由致癌物進入國人口中。
檳榔易成癮
應該加強管制
臺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主席韓良俊說,口腔癌病發多與嚼食檳榔有關,但政府多年來以不鼓勵、不輔導、不禁止的「三不政策」看待檳榔產業,不肯嚴厲管制,漠視消費者嚼食檳榔的潛在風險。他呼籲政府納管檳榔,真正解決問題。
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說,檳榔是國內重要產業,但研究證實檳榔有成癮性,長期嚼食的消費者很難靠一己之力戒除,國家整體政策方向要擔起管理責任。
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葉大華說,民國一百零四年高雄岡山、新北淡水相繼出現「檳榔自動販賣機」,無法確認購買者是否成年,顯見兒少健康保護出現大漏洞。去年更有業者推出「檳榔便利店」的營運模式,提高青少年接觸檳榔的風險。葉大華說,政府應積極管制兒少取得和接觸菸檳產品的管道,不要讓青少年淪為下一代口腔癌患者。
致癌物質多
易影響下一代
根據衛福部資料,檳榔為一級致癌物是因為主要成分檳榔子中有「生物鹼」,會在口腔產生亞硝胺,誘導產生腫瘤。檳榔成分中的「多酚」會釋放活性氧或含氧自由基,導致細胞突變甚至死亡,荖花、紅灰、白灰等添加物也都是致癌物質。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嚼檳榔易導致口腔癌、食道癌、下咽癌、喉癌等,也可能使氣喘惡化,誘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更可能影響生殖系統。嚼檳榔的孕婦易產下體重過輕的嬰兒,男生嚼檳榔會造成下一代的代謝症候群比率升高。
農委會表示,將擇期請政務委員召開跨部會會議,商議參照《菸害防制法》,訂定《檳榔防制管理條例》,降低國人嚼檳榔導致罹癌風險,也會輔導檳榔廢園及轉作,並提供轉作獎勵金。
以學童力量
改變家長習慣
嘉義縣新港國小校長顏金郎,曾獲頒國民健康署健康促進貢獻獎,他在大崎國小任內推行「檳榔聯名卡」,透過學生記錄家長的嚼食量,提醒長輩少吃檳榔,以小學生的力量勸成人戒檳。
顏金郎說,嘉義地區種植檳榔的家庭多,推動檳榔減量有一定困難度。許多家長家裡就種檳榔、賣檳榔,如果要推動,可能造成部分家長反感,甚至引發衝突。
顏金郎從「少吃、減量」開始,除了衛教宣導,也請學生回家提醒長輩要記錄聯名卡,只要有少吃檳榔,學生在校就可獲得獎勵;「過一陣子,成人一看小孩出現,檳榔就會收起來。」
小公民發言臺 |
我看防治嚼檳榔 |
政府應課徵檳榔稅,規定檳榔包裝上加註警語和口腔癌圖片,並發放補助金,讓農民改種對人體、環境友善的作物。這樣可減少罹患口腔癌人數,也可幫助水土保持。
李沛軒‧新北市淡水國中七年二十班
有嚼檳榔習慣的人和有菸癮的人一樣,明知會傷身卻無法自拔。種植檳榔樹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安全。政府應立法管制檳榔種植與買賣,醫院也應設立戒檳榔門診。
詹庭瑋‧臺北市景美國中七年十一班
防治工作最重要的是從源頭管制,政府應積極協助檳榔產業轉型,減少種植量;調整檳榔添加物成分,設置檢驗單位,發給合格標章,降低致癌風險。只要用心宣導,檳害防治也能深入小學生的腦海。
施妤蓁‧彰化縣洛津國小六年乙班
讀完本週〈嚼檳榔危害健康 應如何防制?〉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yenhsueh@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