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禁點蠟燭 會影響傳統文化嗎?
報導/李琦瑋

臺北市龍山寺宣布五月一日起禁點蠟燭,不少廟宇跟進,將燭臺從寺內移到戶外暫時擺放。
攝影/吳啟綜

有鑑於巴黎聖母院火災及維護空氣品質,香火鼎盛的國定古蹟臺北龍山寺,基於環保及安全考量,五月一日起禁點蠟燭,廟方停止使用燭臺、不再販賣蠟燭,也請信眾勿自行攜帶蠟燭,未來可能會以電子蠟燭方式取代,對此有人贊同,也有人感嘆少了傳統的味道。

臺北市萬華區富民里長范添成表示,廟方董監事會是因為巴黎聖母院火災,考量安全而提出討論,也有人提出未來以電子蠟燭取代蠟燭。對於廟方的作法,民眾普遍支持,且認為儀式會隨時代改變,就像元宵節燈籠,也從蠟燭改成LED燈,方式不同,但有誠意就足夠。另外,龍山寺從二○○○年停燒金紙,二○一五年將原本七座金爐減為三座,二○一七年再減至一座觀音佛祖爐,燒香的煙霧較從前少了許多,空氣品質也有改善。




減少焚燒紙錢
推動「以功代金」

環保署於二○一七年推動「一尊、三減、一目標」措施,向各地廟宇、民眾宣導,在尊重宗教信仰及民間風俗前提下,鼓勵少香、少金、少炮,保護宮廟從業人員、信眾與鄰近民眾的健康。
環保署空保處科長陳宜佳指出,去年國人焚燒紙錢約二十萬公噸,燒香約一點八萬公噸,不管是燃燒香、紙錢,還是炮竹,都會排放粒狀汙染物及有害致癌物質,不但會影響空氣品質,也有害人體,尤其是對長期在廟宇服務的宮廟人員影響更大。因此,近年來不斷宣導減少焚燒,各地方政府也提供紙錢集中焚燒服務,將民眾欲焚燒的紙錢,集中送往經法師完成淨爐且具有空氣汙染防制設施的焚化爐焚燒,並推動「以功代金」,將原本買紙錢的費用捐給慈善團體,不但可以減少汙染,還能作功德。

保障民眾健康
勸導源頭減量

基於尊重民間信仰,政府未禁止或規範燒香與燒紙錢,仍以宣導為主。但《空汙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在各級防制區或總量管制區內,不得從事燃燒、融化、煉製等,導致產生明顯粒狀汙染物,散布於空氣或他人財物。陳宜佳說,如果大量焚香、金紙、炮竹,導致看到濃煙,其實可依據此法懲處,但各地環保局仍會尊重特定節慶,希望廟宇能加裝防制設備等進行改善。民眾也會來陳情空汙、噪音等,環保署只能基於保障民眾健康的立場,勸導民眾減少使用。近年民間自主配合,用網路祭祀、以米代金、電子鞭炮、電子蠟燭等取代焚燒,是好的方向,能從源頭減量。

改良廟宇設備
保護文化特色

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指出,民俗文化認為,香是人神溝通的媒介,紙錢是另一個世界的貨幣,蠟燭則代表光明,這些習俗由來已久,可以減量,但不能完全禁止,否則傳統人神互動將澈底被改變,且無香、無火的廟宇失去文化特色,是否會與教堂、文物館、佛具店沒有差別?
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教師溫宗翰說,民間信仰多藉由火、焚燒,作為信仰的媒介。燒香除了與神溝通外,也有象徵新生命、神明靈力、富裕等涵義;燃燒蠟燭則帶來希望、光明。人需要透過焚燒的溫度、味道,才能實際感受到與神的互動,也藉由奉獻物品給神,獲得精神力量。如果缺少任何一項,民俗意義會無法體現,神聖價值體系也會崩潰。
溫宗翰建議廟宇加裝空氣淨化設備,採用環保金爐,改善香的品質等,這樣可以保留火與味道,至於電子蠟燭,缺少焚燒過程的意義,且使用電池也是一種汙染。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寺廟禁點蠟燭


家裡拜拜時都會藉由點香、點蠟燭和神明溝通,緩緩升起的煙霧能傳達祈求者的希望。禁點蠟燭會使拜拜的神祕感減少,讓民眾無所適從,失去信仰的特色。
謝青桓‧苗栗縣大南國小六年甲班

現在空汙那麼嚴重,少點一根蠟燭,就少一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改用電子蠟燭。我家在廟旁邊,以前常常因為廟宇放鞭炮而戴口罩,現在廟宇人員已經採用環保電子鞭炮了,我的呼吸也跟著順暢許多。
許祐晟‧彰化縣鹿港國小六年戊班

寺廟禁點蠟燭會影響傳統文化,所以不應完全禁點蠟燭,可以將燒香和點蠟燭改成精油薰香,透過薰香的味道感受與神明的互動。這樣既環保又安全,也能保留傳統文化。
周秉鈞‧牧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四年級


讀完本週〈寺廟禁點蠟燭 會影響傳統文化嗎?〉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yingzuchen@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