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花蓮縣日前發生芮氏規模六點一地震,嘉義縣豐山實驗學校學生戴上防災頭套,井然有序的疏散至操場避難。 圖片提供/豐山實驗學校 |
日前花蓮縣發生芮氏規模六點一的地震,許多學童立刻戴上防災頭套,躲到桌子底下避難。防災頭套是日本小學生的入學必備品之一,在臺灣,卻不是每名學童都有;教育部與專家學者都認為,地震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但防災頭套不一定在身邊,學生要學會就地取材保護自己,書包、書本等隨身物品,也能取代防災頭套。
臺灣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發生的頻率高,每個人從小就需要學習防災應變。尤其是地震發生時,可能會有物品掉落,人員被砸傷或壓住的機率高,因此要特別保護脆弱的頭部、頸部。目前全世界的防災機構及專家都推動「趴下、掩護、穩住」三步驟,也就是在地震發生的當下立即趴下,並以手保護頭部、頸部,然後躲到穩固的桌底下,並握住桌腳,避免受傷。
起源於空襲防護
避免掉落物砸傷
和臺灣一樣位在地震帶上的日本,每名剛進入幼兒園或小學的學童,都必備一個防災頭套(在日本被稱為「防災頭巾」),這是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人在空襲時用頭巾保護臉和頸部,避免被掉落物砸傷,現在則廣泛應用在地震防災。
在臺灣,有些國小會由校方統一購買防災頭套,或是由外界贈送,在防災演練中練習地震發生時該如何使用,由軟墊做成的頭套,平時放在教室椅背上,還能當作靠墊、午睡枕。
發生時機難預測
隨機應變更重要
花蓮縣松浦國小是教育部防災校園建置績優學校之一,花蓮縣於四月十八日下午發生芮氏規模六點一地震時,全校師生都快速戴上防災頭套,等待地震停止搖動,再到操場集合,展現平日防災教育的訓練成果。
松浦國小校長許傳方表示,防災教育要融入生活,讓學生學習就地取材及隨機應變,才能自我保護。以防災頭套來說,平日是放在教室內,但地震隨時會發生,發生時學生可能不在教室內,所以平日就教育學生可以改用書包、厚書本、切割板等隨身物品取代防災頭套,防災演練也會出「變化題」,無預警的要師生就地避難掩護,考驗學生的應變能力。
較適合幼童、長輩
選購時注意材質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防災科學教育館長莊啟忠表示,比起拿課本、書包頂在頭上,戴上防災頭套後,空出的雙手還可以保護自己;年紀比較大的學生,比較懂得隨機應變保護自己,因此防災頭套比較適合給幼兒園與國小低年級學生、特教學生、高齡長輩使用。
莊啟忠表示,防災頭套並非萬能,所承受的衝擊力有一定的限度,只能防阻碎石異物、碎玻璃等打到頭頸部,但無法承受很大的重量,而且選購時也應注意材質,最好選擇有一定厚度、防燃、可反光(救援時方便找尋)的材質,防災科學教育館內有標準設備,可提供外界參考。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校園防災策略顧問單信瑜表示,日本校舍很多是木製的,為了防火,防災頭套都採用防焰材料製成,並且通過檢驗合格,反觀臺灣的防災頭套材質不一,也沒有一套認證檢驗標準,民眾購買時一定要注意材質。如果地震後引發火災,一旦火星掉在非防焰材質的防災頭套上,後果將不堪設想。
小公民發言臺 |
我看地震時該怎麼做 |
地震隨時都可能發生,如果身邊沒有防災頭套,可以先躲在桌子下,再拿身邊較堅硬的東西,如書包、厚書本等有保護力的東西保護頭部,再逃到安全的地方。
劉益廷‧苗栗縣建國國小五年四班
利用手邊現有的東西,像書包、書本或把切割板對摺,就可以緩衝掉落物的撞擊力,保護頭部。我也想發明可以縮小、收在口袋的防災頭套,需要時只要按個按鈕就能充氣。
林鈞澤‧嘉義縣桃源國小四年甲班
學校有發防災頭套給我們,但如果放在椅背,鬆緊帶容易斷,所以我放在置物櫃中。上次防震演練時,發現根本來不及從置物櫃中拿出防災頭套,所以平時就應該思考防災方法和逃生路線。
張家瑜‧新北市樹林國小一年一班
讀完本週〈地震發生時 沒有防災頭套怎麼辦?〉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yingzuchen@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