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荔枝椿象危害 可以怎麼做?
報導/李琦瑋

荔枝椿象的若蟲體色豔麗,有灰色外框,會噴出具有腐蝕性的毒液。
圖片提供/農委會


春季是外來種荔枝椿象的交配期、產卵高峰期,如果不在此時開始防治荔枝椿象,待成蟲大量繁殖,會造成荔枝、龍眼等農損,且校園、人行道都看得到荔枝椿象的蹤跡,牠遭受驚擾時,會噴出防禦性液體,導致人類的皮膚灼傷或過敏。農委會今年啟動全國荔枝椿象區域整合防治計畫,盼能提升防治成效。學者建議,應進行防治效益評估,重視校園中、人行道上的「臺灣欒樹」防治工作,以免成為荔枝椿象滋生的另一個溫床。

農委會防檢局組長陳宏伯說,金門縣最早在民國八十八年便有荔枝椿象出沒紀錄,隨後蔓延至全臺,目前除了臺東以外,其他地區皆有牠的蹤跡,近年因為造成中南部農損、入侵校園等,荔枝椿象才開始受到關注。
荔枝椿象主要以無患子科植物,如龍眼、荔枝、臺灣欒樹的汁液為食,會以刺吸方式吸食荔枝、龍眼的嫩芽、花穗及幼果汁液,導致落花、落果,幼果枯萎及果皮黑化等,影響產量與品質。
荔枝椿象的生長期分成卵、若蟲、成蟲三時期,卵期約十天;若蟲期約六十天到八十天,無翅,身體為鮮豔橙紅色,有毒液;成蟲期長達兩三百天,受到驚擾會噴射毒液或飛翔。

用藥防治 早春最關鍵
陳宏伯指出,荔枝椿象防治主要有四種方法,包括清園整枝,減少荔枝椿象滋生或藏匿的空間。物理防治是利用捕蟲網將荔枝椿象移除或直接摘除卵塊後,丟入塑膠袋密封丟棄。生物防治是透過釋放天敵卵寄生蜂「平腹小蜂」,平腹小蜂會將卵產於荔枝椿象的卵內,使其無法孵化。化學防治則需使用核准農藥。
在防治時機上,早春氣溫回暖,成蟲開始活動並交配產卵,此時荔枝椿象較脆弱,可以使用藥劑,為全年最關鍵的防治時機。隨後開花期是產卵高峰期,但為避免影響蜜蜂授粉,此時不會用藥,改釋放平腹小蜂、摘除卵塊或移除成蟲,花期結束後可再次施藥。農委會劃分高屏區、雲嘉南區、中彰投苗區三區,分別訂定化學共同防治期,約在一二月施藥,部分地區推出卵片收購計畫,號召民眾蒐集帶有荔枝椿象卵的葉片。生物防治以有機、廢耕果園優先,在臺南市、臺中市等九縣市釋放一千六百六十萬隻平腹小蜂。農委會將在八九月開會檢討,精進來年防治策略,期盼三年後我國可以免於荔枝椿象的危害。
被我國視為農業害蟲的荔枝椿象,在東南亞國家、中國廣東東莞等地,卻被視為美食,甚至可賣到高價。對此,陳宏伯說,國人飲食習慣不同,也不清楚如何處理,不會以此為防治方式。

評估成效 供來年參考
臺大昆蟲系教授許如君表示,荔枝椿象的成長階段依照地區氣候而異,因此防治時機與方式也應相互搭配。荔枝椿象的卵不具毒性,民眾摘除葉片時風險不大,但仍要做好相關防護。另外,臺灣普遍在四月下旬後才會有平腹小蜂自然族群出現,但荔枝椿象二月開始產卵,因此必須人為施放,建議繁殖平腹小蜂需要長期規畫。如果看到蟲卵、若蟲、成蟲,可以用塑膠袋密封、夾子夾取後捏破或冰凍處理。政府應視防治成效,進行防治效益評估,才知道來年如何施藥、需要多少平腹小蜂等,化學防治也應使用對環境傷害較低的農藥。
教育部校園外來入侵種及動植物疫病防治輔導團主持人、臺北市立大學副教授黃基森說,許多校園內栽種臺灣欒樹,之後會舉辦研習教導學校人員物理防治技術,如修剪枝條,移除卵塊,安全的捕捉若蟲、成蟲等,希望他們能教學生認識荔枝椿象並儘量遠離,以免受害。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防治荔枝椿象


動物、昆蟲和人類一樣,都有討厭的味道,所以只要找到荔枝椿象討厭的味道,就能降低農損。像是有些農民會在農作物上噴辣椒水,利用刺激性的氣味驅蟲。
楊珠蘭‧雲林縣口湖國小六年乙班

人行道可以改種別的樹,也可以用稀釋的肥皂水,瞄準荔枝椿象若蟲的腹部噴灑,既不會讓蜜蜂迷路和死亡,對環境也比較安全,雖然有點辛苦,但用心才能做好防治工作。
邱芝筠‧嘉義縣中山國小四年甲班

校園內經常栽種臺灣欒樹,而荔枝椿象的卵對人體無害,所以學校可以舉辦「春季除卵大作戰」活動。讓高年級學生以班為單位,進行除卵競賽,將有卵的葉片放入塑膠袋內,進行稱重,再給予獎勵。
黃可君‧彰化縣洛津國小五年乙班。

讀完本週〈減少荔枝椿象危害 可以怎麼做?〉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yingzuchen@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