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交通事故 能借重智慧科技?
報導/阮筱琪
近來公車撞死行人事件頻傳,行人就算走在斑馬線上,也常發生被轉彎車撞上的事故。交通部最近召集六都主管機關與專家擬定改進辦法,民眾也在國發會平臺提議,將斑馬線數位智慧化達到示警功能;但學者認為,國人普遍交通安全觀念不強,沒有尊重、分享與禮讓的概念,駕駛人和行人都需要教育,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根據臺北市交通警察大隊統計,斑馬線車禍死亡人數近年有增加趨勢,今年轉彎車撞死行人事故也頻傳,去年北市斑馬線上發生七百七十七件車禍,造成十四死、九百二十八傷,而今年一月到三月也已發生四起轉彎車撞死行人事故,其中兩件還是公車肇事。
對此,臺北市交通局表示,臺北市的公車都有裝「轉彎蜂鳴器」,警示用路人,也要求業者在今年九月底前,公車得再加裝轉彎雷達警示設備,或行車視野輔助設備。
提高罰鍰加強取締
臺北市交通警察大隊將針對市內五十八個容易肇事的路口,加強取締不禮讓行人的駕駛,只要車輛進入斑馬線,車體前端半徑三公尺範圍內有行人就算違規,最高可開罰新臺幣三千六百元。
根據立委徐永明統計,近五年來,臺中市與桃園市的行人穿越道事故率為全臺最高,臺中市五年來有一千五百人傷亡,第二名桃園市有九百三十人傷亡。他呼籲,可參考其他國家針對車輛未禮讓行人的罰則,提高罰鍰,例如日本最高可處約新臺幣一萬四千元罰鍰與三個月徒刑,南韓最高可處新臺幣五千四百元罰鍰,臺灣明顯罰責過輕,嚇阻效果不足。
設智慧斑馬線示警
除加強取締外,也有民眾在國發會提點子平臺建議,參考國外設置感應式的智慧斑馬線,當有用路人通過時,斑馬線路面將呈現紅色閃爍光束,沒有用路人通過時,路面將呈現閃爍綠色,當紅綠燈的「小綠人」開始加速時,閃爍速度也將加速;另外,當有車輛接近或壓到行人正在通過的斑馬線,也會發出聲響,提醒行走在斑馬線的用路人應該加緊通過,也能使大型車輛,避免因為A柱或是車身死角而導致意外。
根據國外網站介紹,在英國倫敦,已有新型LED偵測燈置入馬路路面下,可偵測行人和其他車輛,並根據路況即時變化路面燈光和管線號誌,提醒駕駛可能發生的危險;尤其是當有行人或腳踏車出現在汽車駕駛的視線盲區時,路面會顯示紅燈警示,另外也有高畫質鏡頭,捕捉行人和車輛的訊息。美國舊金山也有智慧警示標柱,當行人通過設置在斑馬線兩旁的標柱時,紅外線會偵測到行人,LED警示燈隨即亮起,對汽車駕駛發出訊號,車輛在距離斑馬線約三百公尺左右,就可看到鋪設在斑馬線兩旁的警示燈。
重視禮讓路權觀念
中央警察大學交通系副教授李克聰認為,國內發生行人事故最主要原因是車輛速度過快、較不會禮讓、路口設計也比較複雜,目前可以做出的調整方案包括:路口行人穿越線內縮四點五公尺到六公尺,設置行人專用號誌,以及在路段肇事率高的路口設置行人穿越線,讓行人優先通行。
李克聰表示,從根本來說,應該建立「3E(工程、教育、執法)」良性循環的人本交通概念,例如在美國,行人擁有優先通過的路權,而臺灣交通禮讓的文化還要再改進,民眾更應從小養成遵守路權的觀念,以及交通風險意識的培養,行人與駕駛雙方相互尊重,才能降低意外事故發生率。
圖說:
英國智慧斑馬線設計示意圖。
圖片/翻攝自http://umbrellium.co.uk/initiatives/starling-crossing/
臺灣已經是高齡化社會,很多老人家視力不好,加上行動比較慢,用智慧科技閃示燈光或提示聲響,可以增加高齡者的交通便利和安全,比較不會造成事故。
林鈺祥‧嘉義縣桃源國小四年甲班
斑馬線一直閃可能會影響駕駛的視線,警報器的噪音可能會影響附近居民,也不能保證沒有失誤的時候。所以我們不能依賴科技作為「眼睛」,大家應該保持警覺心。
吳雨蓁‧新竹縣上智小學五年孝班
借重智慧科技可以有效減少交通事故,除了紅色閃爍光束和聲響示警外,還可以在斑馬線的周圍設計自動升降的阻隔牆,只要有行人走在斑馬線上,阻隔牆便升起,如此一來,行人的安全就更有保障了。
洪宇廷‧彰化縣洛津國小五年乙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