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非洲豬瘟 應禁用廚餘養豬嗎?
報導/阮筱琪

國內廚餘處理方法。
圖片來源 /環保署 製圖/朱淑靜
該不該全面禁止用廚餘餵養豬,引起爭議。
圖片提供/環保署


為了防止非洲豬瘟,農委會宣布逐步輔導廚餘養豬場改使用飼料餵豬,以降低疫病傳染風險,沒有蒸煮設備的廚餘養豬場,一律改使用飼料餵豬,由農委會補貼飼料價差。國內養豬戶卻有「禁廚餘,餵飼料」與「堅持用廚餘養豬」兩種立場,在防疫工作與經濟價值間拔河。

根據農委會統計,國內目前共有七千兩百四十家養豬場,總計五百三十九萬頭豬,其中以廚餘養豬的有兩千零四十五家,共計六十五萬頭豬,約占國內的一成二,多為黑豬養豬場。臺大獸醫專業學院院長周晉澄指出,廚餘養豬與非洲豬瘟的散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不斷出現病例,主要原因也與廚餘使用有關。


補貼成本落差
輔助產業轉型

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江文全說,黑豬飼養時間約一年,業者會在豬隻從體重五十公斤到上市體重一百三十五公斤的期間,用廚餘餵養。飼料成本每公斤十二元,每吃三點三公斤飼料長肉一公斤,對照廚餘成本每公斤兩元,每吃七公斤廚餘長肉一公斤,等於中間價差兩千一百七十六元,政府直接補助兩千兩百元,等於完全貼補業者飼料成本。
以飼料養白豬為主的「台灣養豬青年聯盟」主張,不論廚餘是否經高溫蒸煮,政府應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保障八成八養豬戶權益,更應澈底淘汰廚餘養豬,進行產業轉型。他們也透過社群網路連署陳情,要求重視國內飼料養豬戶權益。

改以飼料餵養
可能影響肉質

以廚餘養黑豬的養豬戶則認為,廚餘經高溫蒸煮就沒有疫病傳染疑慮,廚餘養豬不但保存黑豬文化,也解決廚餘問題,而且黑豬如果改吃飼料,可能會影響肉質。
新北市養豬協會理事長李當期說,豬的品種不一樣,未來是否改用飼料餵豬還需斟酌。他解釋,本土黑豬至少要養十五個月才符合上市體重標準,自己目前飼養九百五十頭本土黑豬,每天餵養的廚餘量約十二噸,成本約八千四百元,還要再加上運輸和蒸煮費用。
李當期也說,廚餘是剩菜剩飯,較接近人類所食,飼料多為副食品組成,還有許多添加物,會影響豬肉品質。李當期強調,利用廚餘餵養是循環經濟,「豬是我們很重要的財產,我們比任何人都怕牠們被傳染。」且黑豬是否能順利改吃飼料,還需經過時間考驗。

提供專業協助
評估後續影響

對於養豬業者的意見,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所長黃振芳表示,影響肉質風味的關鍵是脂肪酸的組成,業者只要控制飼料配方,黑豬也可以長得又好又大。廚餘養豬潛藏環境高風險,仍建議廚餘養豬場轉型成飼料餵食。畜試所將結合學者專家組成技術服務團,提供養豬業者轉用飼料後的配方調整諮詢,以及黑豬選育保種等協助。
環保署則表示,國內目前有登記、受列管的廚餘養豬場共三百五十七家,一年可消化四十四萬噸廚餘。另根據全臺廚餘養豬場的廚餘需求量推估,尚有三十三萬噸的廚餘在養豬場流通,來源主要是各地小吃店、夜市和散戶。如果禁止廚餘養豬,需提前評估是否具備處理多出七十七萬噸廚餘的能力。



讀完本週〈防非洲豬瘟 應禁用廚餘養豬嗎?〉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yingzuchen@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