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帶高價品到校 該禁止嗎?
報導/李琦瑋
日前英國西北部一所高中,宣布禁止學生穿著Moncler、Canada Goose、Pyrenex等高價品牌外套到校,原因是不想讓家境貧困的學生在學校時,因為想要趕上家境較優渥的學生,而感覺焦慮,或是讓學生分心,轉而專注在衣著或是其他生活配件上。其他學校為保護家庭貧困的學生,也禁止學生攜帶昂貴的鉛筆盒;在臺灣也曾發生國小教師禁止學生攜帶果凍筆到校使用,引發爭論。
對於學校是否該限制學生穿名牌外套、使用昂貴文具,教師認為,有時父母因為價值觀不同,未必能做好第一線的把關,就需要教師在道德上稍微指導,不讓學生養成虛榮心與比較心態。家長認為,即使禁止也很難防堵,需要透過宣導、教育等方式,讓學生有正確的道德觀,家長也必須配合。學生則認為這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可能會陷入侵害人權保障的風險。
減低虛榮心理
區分需要、想要
臺北市博愛國小教師張道榮表示,幾年前帶導師班時,聽聞學生在討論果凍筆,是一種新形態的自動鉛筆,在握筆處有特殊軟墊包覆,讓手指減壓,一枝就要價兩百多元。有學生因為沒有果凍筆而被同學嘲笑,也有學生會蒐集不同顏色、款式,學生之間出現比較現象。因此他帶領學生思考,使用果凍筆寫字是否會比較好看、是否會考比較高分,再對學生說明,想要及需要的差別。在沒有經濟能力之前,使用一枝昂貴的筆,只是短暫讓自己內心與感官覺得舒服,且現在學校的手寫作業沒有那麼多,應該還可以忍受,昂貴的鉛筆沒有必要性。同時也規定,班上學生不可帶果凍筆來學校,如果被發現,就會沒收到學期末再歸還,希望能導正學生的虛榮心及比較心態。
張道榮認為,「教師是學生遲來的父母」,希望學生成長過程能單純一點,不要把心思放在無謂的比較上,有時聽到學生在比較成績、壓歲錢等,也都會制止,進行機會教育,再加上明確規定,學生才不會心存僥倖,得以從中學習自制力。
多與家長溝通
建立正確觀念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祕書長彭政銘表示,不希望教育環境裡有太大的差異性,學生太早面對社會現實殘酷的一面,會影響心智發展。但其實這樣的禁止也容易有疏漏,還是會有名牌鞋、手錶、手機等比較。因此還是要看教師如何說明,讓學生了解社會有貧富差距,但不要以金錢作為評判標準,而是教導學生待人處事的重要性。除了教育學生外,也要和家長溝通,一同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不要笑貧,也不要仇富。
避免侵害自由
思辨重於禁止
臺大學生會前會長、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林彥廷則質疑,「昂貴用品」的金額標準和管制範圍該如何設定?且現今教育環境早已朝向「自由、多元」的學風,在開放服裝儀容規定、禁止校方規範學生髮式時,限制學生攜帶物品的自由,不但本末倒置,也可能陷入侵害人權保障的風險,或違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對兒少自由表達意見的保障。
林彥廷說,就讀私立小學時,常常會有家境富裕的同學,擁有比較「酷炫」的文具或鞋子。但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教師曾經提過,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價值」與「價格」的不同,進而討論為什麼會有人崇尚名牌。他認為,思辨教育比一味禁止更重要,因為當禁止不在時(離開校園),學生仍可能會追求高價物質。但他也建議學校不該成為物質追求的促進者,校園合作社不應提供過於昂貴、性價比低的產品,才是比較中性的作法。
圖說:
英國一所高中,日前禁止學生穿著Moncler、Canada Goose、Pyrenex等高價品牌的外套到校。圖為Moncler的服飾,一件羽絨衣比普通羽絨衣貴上十倍。
美聯社
應禁止學生帶高價品到校,但禁止前應先說明原因,學生才知道帶高價品造成的影響,像可能會對貧困的同學造成壓力,而且也能避免把物品弄丟。
林筠萌‧雲林縣口湖國小六年乙班
教師不該禁止學生帶高價品到校,如果禁止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家境較困難的學生不被嘲笑,那應該禁止的是「嘲笑」,而非「高價品」。否則禁帶高價品只是治標不治本。
黃凱琳‧國立科園實中國小部六年三班
應禁止攜帶高價品到校,但可以有條件的開放。像果凍筆雖然不便宜,但軟墊有減壓效果,握筆可以更輕鬆。因此,家長和學生應衡量物品是否真的有需要在學校使用,還是單純想炫耀。
羅婷愛‧新竹縣十興國小六年美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