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 愈早開始愈好?
報導/李琦瑋
攝影/陳壁銘

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示教育部,鬆綁幼兒園不得教英語的規定,引起正反意見。圖為幼兒園學童進行活動表演。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表示,將推動臺灣成為「中文」與「英語」的「雙語國家」,,並研議將英語教學的年齡向下延伸至幼兒園,引起正反兩方的意見。但學習英語,真的愈早開始愈好嗎?學者認為,只要長時間接觸、用對方法,任何時候都可以學得很好,雙語學習經驗者則各自提出早學的優缺點。

賴清德日前宣示,明年將確立臺灣「雙語國家」政策,以提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並指示教育部研議,鬆綁幼兒園不得教英語的規定。教育部目前已委託學者進行「英語最適初學年齡」研究,但英語學習年齡真的愈低愈好嗎?
現行《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明定,幼兒園不可進行全日、半日或分科的外語教學,僅能用融入式教學;《就業服務法》也規定,外籍教師只能在大專院校、高中或補習班任教,也就是幼兒園不得聘用外籍教師。目前國小英語課屬部定課程,三、四年級每週一節課,五、六年級每週兩節課。

學習環境更重要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表示,外語學習的關鍵期其實是一種迷思,外語學習只有敏感期,且大約是一歲到兩歲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母語尚未發展完全,發音較不受干擾,發音位置較準確,但不代表成人就學不會。語言學習的關鍵在持續的學習環境,以及對的學習方法。因此,他主張,外語學習「早學不一定有用,晚學也不一定學不會」,只要能長時間接觸,提供適合的環境,任何時候都可以學得很好。
陳超明說,以臺灣目前把英語當成學科,一週僅一兩節課,間隔的學習方式,即使將語言年齡向下延伸也沒有用,應解決的是現行英語教學的制度。如果要鬆綁幼兒園學英語,需先修改國小課綱,以免有斷層、銜接不上的問題。他說,應給予幼兒園規範及輔導,如提供教材、課綱、建立外師認證制度,也應給予公立幼兒園、偏遠地區資源,以免造成教育資源不公。

基礎薄弱恐混淆
曾經在美國生活過的張益勤表示,當時大班的弟弟,在母語尚未發展完全時,便到美國幼兒園上課,時常混淆「醫生」、「生醫」,或不知道library就是圖書館,產生語言混亂。回到臺灣進入國小後,因中文基礎薄弱,對於注音、字形不熟悉,也連帶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讓他自此對語言學習失去興趣。反觀自己是在母語完備的基礎上出國學英語,就能很快的轉換。她因為對英語有興趣,後來也就讀外文系,持續學習英語。
張益勤也指出,很多人讓小孩提早學英語,是希望講英語能沒有母語口音,但「我們就是外國人,有外國人的口音不也很正常嗎?」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口音並不重要。她說,臺灣目前沒有推行雙語國家的環境,英語課程資源少、生活環境都以中文為主,但雙語政策不應只是學習語言,還包含文化、語言背後的價值觀等。

不過度執著口音
馬來西亞華裔陳際宇說,他在馬來西亞時,從國小開始,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在上語文課,包括馬來語、英語、華語,如果認真學習的確可以同時兼顧。他認為,小時候的吸收及學習能力最快,當時不會混淆三種語言。華人通常在家時講母語華語,外出買東西會使用到馬來語,進入職場則多使用英語;另外,官方文件及街道也隨處可見英語、馬來語的雙語使用。不過,雖然學習能力快,還是可能因為學習環境、對象而有口音,他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語言只要能溝通就好,馬來西亞人不像臺灣人,不容易對口音有過度執著或產生歧視。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降低英語學習年齡

語言的學習是依照「聽說讀寫」的順序階段,爺爺、奶奶說閩南語,我從聽開始,慢慢就會說了。英語也不例外,愈早開始按照年齡教學,循序漸進,就更能自然、快樂學好英語。  
黃元昱‧臺中市力行國小六年三班

英語不需要從幼兒園開始學,因為如果沒有可以持續練習的環境,就與現階段沒有很大差別。重點在於學校是否能提供優良的英語環境,讓學生達到真正學習。
李宜恩‧雲林縣辰光國小六年甲班

在還沒有學業壓力時開始學英語比較好,我從幼兒園開始學,認為英語很有趣。從國小開始學的同學則覺得很辛苦,因為有作業、考試等,少了趣味,多了壓力。
田展豪‧新竹縣上智小學四年孝班

讀完本週〈英語學習 愈早開始愈好?〉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yingzuchen@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