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落實媒體識讀教育,才能有效打擊假新聞。圖為學童進行「讀報學習之旅」活動。 |
隨著網路發展,消息傳播越來越快速,假新聞成為嚴重的問題。打擊假新聞,已是各國關注的議題。面對龐大的資訊流,要如何判斷新聞的真偽?學者提出幾項具體作法與方向。
假新聞氾濫,我國政府計畫打擊假新聞,除各部會設立澄清專區,也正研擬修正《國安法》等法令防堵。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表示,行政院將全面盤點現有法規,思考要另立新法或修正現有法令,預計於立法院本會期提出修法方向。學者認為,培養公民媒體素養才是治本的方式,但目前我國媒體識讀教育的推動仍有待加強。
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共事務長、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林福岳指出,對抗假新聞的方式大致有三種。包括制定法規,如德國的《網絡執行法》對網路散布的假新聞與仇恨言論進行管制,埃及、馬來西亞也都制定嚴厲的法令,但這可能成為政府箝制言論自由、剷除異己的利器。許多國家則成立第三方新聞事實查核機構,目前全球活躍的組織約有一百五十六個,但查核的數量有限,且查核、更正速度往往趕不上假新聞傳遞的速度。第三種則是最有效、治本的方法,就是推動媒體素養,讓每個公民在接收媒體訊息時,有能力分辨、對抗假新聞。
落實正規課程
師資、教材須跟上
教育部二○○二年公布《媒體素養政策白皮書》,但未落實,二○○八年起執行為期三年的「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課程計畫」,雖然有培育媒體素養種子教師,但無一貫政策與資源配套,運作上也很困難。日前通過的一○八新課綱,各領域都注重媒體識讀,以議題融入方式帶進課程,甚至在科技領域的「學習內容」中,加入媒體識讀及資訊倫理。
林福岳說,媒體素養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判讀資訊,與資訊素養的專業度有別,且融入教育對不同領域的教師也不容易。媒體素養具有專業性,應視為一門正式課程,但如果要全面實施,目前尚有師資不足、教材內容匱乏、教學資源平臺的建置等問題待解決。
三方法六徵兆
識別假新聞訣竅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舉出三個分辨假新聞的方法,第一個「來無影」,查看該媒體、網站是否有公信力,新聞有無具體作者,內容出處、消息來源是否具體。第二個「內無料」,假新聞容易用聳動的標題,但內容卻名不副實,可以檢視訊息是否題文不符、文字誇大、常有錯字、有拼湊的文字內容,以及圖片是否有修改的痕跡。第三個則是「勤求證、慎分享」,當懷疑該訊息的真實度時,可以多搜尋關鍵字、以圖搜圖查證。
趨勢科技也提供六個徵兆,讓使用者分辨是否為假新聞,包括誇張聳動的標題,可能為惡意「點擊誘餌」;可疑的網站地址,可能冒充真實的新聞網站;內容出現拼字錯誤或網站版面不正常;明顯經過刻意修圖的照片或圖片;沒有附註發布日期;未註明作者、消息來源或相關資料。
自媒體時代下
應著重傳播倫理
林福岳強調,過去媒體素養教育著重在媒體內容的解讀、產製過程、媒體創作等,現在是自媒體的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更應該教導兒少傳播規範與傳播倫理,包括智慧財產權、產製內容對社會的影響力等。以假新聞為例,以往教導兒少分辨的方法,避免成為散布者,現在反而要防堵他們成為假新聞的創作者。
小公民發言臺 |
我看有效對抗假新聞 |
每個社群平臺都需要有人或機器管理,遇到不實新聞一定要刪除,並找出傳播者,讓他們上一堂「將心比心」課。學生每學期應該要有三堂到五堂的「媒體素養教育」,可以有效對抗假新聞。
王姵筑‧彰化縣鹿港國小六年戊班
可以運用AI人工智慧來對抗假新聞,AI人工智慧有自主判別的能力,如果有工程師寫入判別文章內容正確性的程式,未來也許可以運用於對抗假新聞。
王銘璣‧雲林縣口湖國小六年乙班
讀完有疑慮的新聞後,可以查詢不同報社的報導對照,如果有不同說法的新聞,可以考慮採用較多報社認同的立場。因為報社的人力和資源比較多,查證能力也比個人強大。
黃欣慧‧雲林縣辰光國小六年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