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禮夫人應改以全名稱呼?
攝影/陳壁銘
日前,在教育部課審會審議大會審查自然科領域課綱中,有委員提及,教科書中寫到女性科學家時要用原名,而非附庸於丈夫之下,例如居禮夫人應該稱呼其全名。對此,波蘭臺北辦事處表示,大家能更清楚認知到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外交部人員表示,歐洲每個國家民俗、文化不同,稱呼全名是尊重,借此機會正好「正名」。性平學者則認為,名稱要屏除性別意識,應著重對「個人」成就的尊重。
跨國婚姻 保留雙方姓氏
日前,課審委員、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主任陳怡光,在教育部課審會審議大會上發言,以居禮夫人為例,認為教科書提及女性科學家時應用原名,而非附庸於丈夫。他表示,他的太太就是波蘭人,他們希望孩子的姓氏能跨越波蘭和臺灣文化,因此結合陳「Chen」和太太的姓「Wernik」,取了一個新的姓「Chen-Wernik」。陳怡光說,這是完整的姓,缺任何一部分都不行,而居禮夫人的全名是「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笏odowska-Curie,姓氏Sk?笏odowska-Curie是一個複合姓,前面是婚前姓,後面是夫姓。
修正錯誤 符合課綱精神
外交部歐洲司科長劉仕傑則表示,誠如波蘭臺北辦事處所言,在歐洲都是稱呼全名,目前臺灣稱「居禮夫人」是傳統父權主義下產生的稱呼,稱呼全名並不是矯枉過正,而是「過去錯了就已經錯了,不妨就當作改正的機會。」
陳怡光解釋,有很多人認為,何以自然科領域要重視名字,或認為這根本涉及社會科的內容。他強調,新課綱精神就是要強調不同性別、背景和族群在科學發現上的貢獻,姓名就是很好的文化教材,「學生可透過課本接觸到這個很長,而且有很多不同標點符號和特殊拉丁字母所組成的名字。」這是很好的機會。
陳怡光也說,他在審議大會上的發言,只是舉居禮夫人當例子,因為她的成就貢獻,「在教科書上值得出現她的全名至少一次」,就算是簡稱,也不應該強調性別;他舉例,說到「愛迪生」、「愛因斯坦」,都不會說「愛迪生『先生』」或「愛因斯坦『先生』」,不過某些工作,卻會特別強調性別,例如「女司機」、「女將軍」、「女醫師」、「男護理師」、「男保母」等,其實這些都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
不分性別 尊重個人成就
對此,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吳志光也表示,在「居禮夫人」這個議題中,大家容易忽略討論的地方是「夫人」二字的意義,這兩個字是否代表把對方當成只是某人的太太,而非是一種尊稱。不然,針對傑出的男性,也應該稱呼他們為某某「先生」。
站在性別平等的角度,名稱應該是要彰顯「不分性別」,吳志光說,真正該給予大眾的觀念是,名稱要代表對「個人」的尊重。至於很多網友質疑的如「包法利夫人」、「蝴蝶夫人」等名稱是否也要一起稱呼全名,吳志光說,上述例子都是小說原創,需要尊重原創;陳怡光則說,小說的名稱有行銷、賣點的考量,不能和現實生活混為一談。
透過人名 認識多元文化
陳怡光也說,社會大眾在面對許多外國人名,甚至原住民的名字時,很習慣的給予三、四個漢字就代表對方的姓名。他舉日本人為例,「林美惠」這三個字,日文都有相對的發音,與中文完全不同,中文念 ㄌㄧㄣˊ、 ㄇㄟˇ、 ㄏㄨㄟˋ,日文是はやしみえ,念成Hayashi Mie,「如果直接用中文念對方的名字,對方其實會一頭霧水」,另外像是法文的「É」,德文的「Ü」等,都表現出各國有不同的發音系統和文化,其實都值得大家認識。
圖說:
居禮夫婦在實驗室內的合影。
圖片來源/美聯社
以全名稱呼居禮夫人,大家反而可能不認識。以前女性婚後習慣冠夫姓,且「夫人」是對女性的尊稱,不能以現在的標準要求過去,所以稱「居禮夫人」並無不妥。
詹庭瑋‧臺北市景美國中七年十一班
應以全名稱呼居禮夫人,她是首位得到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一位偉人,稱呼她的全名是一種尊重,也能讓大家了解,我們不是一個性別岐視的國家。
林加恩‧苗栗縣海口國小六年乙班
教科書上可以稱呼居禮夫人為「瑪麗亞博士」,這樣不會有性別歧視的問題,博士是很中立的尊稱。我相信對一個放射性研究的先驅者,又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的偉大人物來說,是一個恰如其分的稱呼。
蔡孟勳‧雲林縣辰光國小六年甲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