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禁不禁學生使用手機?
報導/李琦瑋
攝影/陳壁銘
 |
法國國民議會日前通過除了教育目的,全面禁止十五歲以下學生在校園使用手機的法案,國內是否比照立法,引起正反意見。 |
法國調查十二歲至十七歲青少年,高達九成三擁有手機,造成青少年對手機有依賴性,甚至成癮。為避免學習分心、網路霸凌、過早接觸色情等,法國國民議會(下議院)日前通過「戒癮」法案,預計於今年九月起,除教育目的外,全面禁止十五歲以下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學生在學校任何一處使用手機,即使是休息時間也不例外,但並未提出違反規定時的罰則說明。針對校園禁不禁手機的議題,國內學者、家長、教師及學生都有不同的聲音。
iWIN網路內容安全防護機構指出,我國逾八成兒少擁有智慧型手持裝置,年齡越大比率越高,國小高年級為七成二,高中則達九成五。有五成兒少遇過網路危險行為,兩成兒少曾做過不當行為,如辱罵或嘲笑他人。
國內未明文禁止
教育部在「校園攜帶行動電話使用規範原則」中,未禁止中小學學生帶手機到校,但要求上下課時間、早自習、午休等時間儘量關機,如果需要使用,應向教師報告後才能開機使用,相關罰則授權各校自訂。
高雄市中山國小教師郭蓉認為,兒少使用手機時,常衍生網路霸凌、個資安全等問題,帶手機到校園,也會因貧富差距而產生比較心態,上學時實在沒必要使用手機,也許放學去安親班或其他地方,才有聯絡家長的需求;此外,她會利用網路、科技媒材當學習工具,融入各科教學中,學生如果有需要智慧型裝置,學校會提供,不須自行攜帶。
學校管理需依據
臺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他不主張小孩使用手機,贊同法國的規定,但家長仍擔心兒少在外會有危險,如果臺灣提出類似法案要有配套措施,讓孩子沒有手機也能與家長聯繫。
身為幼兒園教師及家長的江蕙如則說,這個年紀的孩子自制力不足,需要師長介入,但每個人對於規範的認知不同,如果能有詳細法規讓學校遵循,教師就不會無所適從或難以對家長交代,畢竟家長也許贊成在學校不能使用手機,但對於教師的管理方式卻不一定能全盤接受,教師如果觸碰到學生私人物品,很可能惹上麻煩。
在家使用不受限
清大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李昆樺表示,過去網路成癮研究是針對上網時間及頻率進行調查,認為使用時間、頻率越高,會產生憂鬱、焦慮、注意力缺陷等,後來的研究發現網路使用的內容才是成癮關鍵,則著重在「線上遊戲成癮」的研究;法國法案是治標不治本,國內曾做過調查,發現中小學學生使用網路的地點多在家裡,且使用時間,假日多於平時,可見規定校園禁用手機,不如鼓勵家長規畫假期內容。另外,在網路時代,越來越多教師使用網路進行教學,與其禁止,不如教導學生正確使用觀念及使用時間,學會自律、監控自我,如果擔心兒少使用內容,也可以透過軟體加以限制,而非全天候禁止使用手機。
學生偷用不勝防
剛升高一的袁祥恩說,之前國中有規定不能在校使用手機,如果被發現就會被沒收,但同學上課覺得無聊時,仍會偷偷使用,規定也是防不勝防;輔導課曾獲得教師允許,使用手機查找資料,因此他認為不需要立法,只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共同訂定規範遵守即可,但他也強調,大人在限制兒少時,也應以身作則。
教育觀察家謝宇程表示,科技是中性的,單看如何運用,學生可能是先分心,對課堂內容感到無興趣才使用手機,教師應設法帶動學習興趣;網路時代,學會使用手機功能也是一種能力,如打字、攝影、剪接、畫圖等,善用這些技能,也能讓它成為好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