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基因改造滅蚊 有助杜絕瘧疾?
|
![]() |
透過雄蚊的基因改造,可以讓牠透過交配,產下無法發育的子代。 圖片提供/疾管署 |
又到了蚊蟲滋生的夏天,比爾蓋茲曾在〈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一文提到,居第一的殺手是蚊子,每年約有七十二萬五千人遭蚊子叮咬傳染而死於瘧疾,九成死亡病例在非洲,七成七年紀在六歲以下。
為解決瘧疾問題,日前比爾蓋茲宣布,將斥資四百萬美元投資英國生技公司「Oxitec」,以基因工程技術改造蚊子DNA,讓基改雄蚊與野生病媒雌蚊交配,使族群大幅縮減,甚至消失。但是「基改蚊」的技術,也引起國外環保團體的批評,認為會對生態造成影響。
臺大醫學院寄生蟲學科教授蕭信宏表示,該生技公司有許多基因改造的技術,像是將雄蚊基改成有致死蛋白基因,在實驗室裡先以人工方式抑制該基因表現,使蚊子正常發育;當基改雄蚊被釋放,並與野生雌蚊交配,牠們所產下的子代,因為致死基因未能受到抑制,在幼蟲時期就會死亡。
另一種方式,是將雄蚊基因改造成不具生育能力,當基改雄蚊與野外雌蚊交配後,就不會繁衍下一代。須注意的是,這種滅蚊策略僅針對特定病媒蚊,因為同種蚊子才會交配、產卵,其他種類的蚊子不會因此滅絕。
蚊子全數滅絕
恐破壞生態圈
臺大昆蟲系主任張俊哲補充表示,全球已發現的蚊子約有三千五百多種,其中僅約兩百種會叮咬人類,多數蚊子是「素食主義」,以吸取植物花蜜與水果汁液為生,且蚊子及其幼蟲孑孓是蜻蜓、青蛙、蜘蛛、孔雀魚等動物的食物,同時,蚊子也是某些節肢動物的天敵,如果蚊子全數滅絕,將影響植物授粉、食物鏈平衡及生態圈穩定,對環境造成不可預期的影響。因此,不應消滅所有的蚊子,而是針對外來病媒蚊加以處理,使其不再猖獗、傳病。我國以撲滅瘧蚊與防治瘧疾,達到非疫區,即為成功案例。
我國防疫案例
以細菌阻發育
蕭信宏說,以埃及斑蚊為例,牠屬於外來種,又是臺灣最主要的登革熱病媒蚊,因此,政府希望大幅降低牠的數量,以防止登革熱疫情擴散。目前,臺灣可能採取的新型防制策略,是藉由微生物來防治蚊媒,例如將共生菌「沃爾巴克氏菌」,以顯微注射技術送進埃及斑蚊的卵,生出細菌感染的雄蚊,再與野外雌蚊交配,產下無法順利發育的卵。
這種細菌普遍存在於節肢動物體內,其特色是「細胞質不相容性」,一旦感染細菌的雄蚊與正常雌蚊交配,受精卵會因細胞質不正常變化而無法發育。目前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已在臺南市建立「蚊子工廠」著手進行研究測試,但尚未在室外環境實施野放。
整合防疫策略
以達顯著功效
外界擔憂,基改蚊恐影響生態環境。蕭信宏表示,不論是基改或是細菌蚊,都是雄蚊被改造,雄蚊不會吸血,所以不需要擔心基改雄蚊的基因會進入人類細胞;研究指出,「沃爾巴克氏菌」不會感染人類,僅會感染節肢動物或線蟲;我國法令規範,目前尚未允許改造蚊放飛,相關法規與實驗成果尚在評估中。巴西每年有六十萬到一百萬人感染登革熱,對人民造成健康威脅,因此該國法令已允許放飛基改蚊或細菌蚊。
張俊哲表示,過去沒有,未來也很可能沒有萬無一失的防治方法,不管是使用傳統藥劑、基改或微生物防治法,蚊子都可能產生不同形態的抗性,可說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役,須有整合性的防疫策略,才能達到顯著的防疫功效。
小公民發言臺 |
我看基因改造滅蚊 |
我認為基因改造滅蚊或許可能對瘧疾和登革熱有幫助,不過蚊子本身並不會造成瘧疾和登革熱,而是瘧原蟲和登革病毒,所以消滅了蚊子,瘧原蟲和登革病毒還是有可能用其他的方式傳染給人類,更何況不是所有的蚊子都會帶來疾病,不能將全部的蚊子都消滅,這樣子會影響生態圈。
李佳璇‧苗栗縣栗林國小五年甲班
我覺得「基因改造滅蚊」這個方法,在未來或許能減少因蚊子叮咬而死亡的人數,對全世界來說將是一大福音。
李昕儒‧彰化縣中山國小五年六班
我認為應該保留一些不會傷害人類的蚊子,這樣就不會造成蚊子「瀕臨絕種」,或者是可以研發讓蚊子不會靠近人類的液體,這樣就不會被叮咬。
柯季廷‧彰化縣和美高中國中部二年十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