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獼猴擾民 如何兼顧生存權?
報導/沈育如
圖片提供/壽山動物園

臺灣獼猴侵入果園與農田破壞農作物,農民辛苦耕種的心血付諸流水,引起民怨。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表示,考慮將獼猴野放到離島。

臺灣獼猴保育有成,卻不時傳出獼猴群侵入農田覓食,破壞農作物,使農民不堪其擾,又求償無門。立法委員日前要求農委會「想辦法解決」,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表示,考慮將獼猴野放到離島,避免「猴害」再發生;但專家學者認為,離島野放違反生態原則,如果棲地與獼猴的生長環境不同,恐導致猴子無法生存,是不可行的方法。

大多數的獼猴棲息地與農地、果園重疊,獼猴群會侵入農園覓食,導致努力耕種的心血付諸流水,農民苦不堪言。
因此,有鄉公所發起組成農園守護隊,用合法獵槍的聲響嚇阻獼猴群;林務局過去也曾以各種方法協助農民,例如放鞭炮,放誘捕籠捕捉,架設電圍網嚇阻,養狗驅逐獼猴群,結紮母猴以減少獼猴的數量等,但這些措施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處理猴害困擾
農委會提野放

林聰賢日前到立法院,就「農村再生基金對農村及原住民部落的發展及成果」進行專案報告並備質詢,立委要求他重視農民的「猴害」困擾。
林聰賢指出,林務局計畫六月開「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議」後,把臺灣獼猴從目前的保育類動物,降為一般類動物,以便更有彈性的處理「猴害」問題。此外,他也拋出想法,認為可請林務局盤點「沒有相關農作物、適合野放」的離島,將獼猴群「野放」到這些地區。
不過,林聰賢稍後改口,認為離島野放的作法還須再審慎評估。事實上,獼猴野放早在先前就曾試行,但效果並不理想。

 




打造觀光猴島
衍生棘手問題

二十年前,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嘗試在澎湖的無人島四角嶼,野放將近四十隻獼猴,希望打造一座觀光猴島。一開始效果還不錯,但隨著食物量銳減,獼猴群只好到潮間帶覓食,不僅與漁民「搶食物」,更間接影響海洋生態,當地居民憤而下「逐猴令」,計畫也因此踩煞車,野放的獼猴最後還是被接回屏科大收容中心。

如需野放獼猴
應備配套措施

當初主張打造觀光猴島計畫的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裴家騏表示,離島野放是「捕捉移除」的概念,用意是希望在短時間內解決農業危害。但沒想到「把一群獼猴驅離到離島後,還會再有另一批接踵而至」。他認為,在離島野放獼猴的同時,也要提出保護農作物的配套措施,雙管齊下才能見效。
裴家騏表示,臺灣獼猴目前是保育類動物,不能撲殺,離島野放是兼顧動物權與農作物的方法之一。
過去移到離島的獼猴群,缺乏照顧與管理,反而造成問題,因此在盤點適合野放的無人島時,也須先與附近島嶼的居民溝通,並非選擇沒人居住的島嶼就好。此外,還要評估島嶼環境是否適合獼猴居住,更要派專人管理,才能成為長久之計。

違反生存原則
恐侵害生命權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系助理教授林如森則反對離島野放的作法,他表示,離島的棲地環境不一定適合獼猴生存,「離島可能連一棵樹都沒有,要獼猴群如何生存。」
林如森認為,未經完整評估就冒然野放,已經違反了獼猴群的生存原則,更是罔顧動物的生命權。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獼猴擾民

我覺得獼猴會擾民,主要是因為人類長期的餵食之後,使牠們自立自強的本能退化,並對人類喪失防禦心。所以我們應停止提供食物,並思考如何與獼猴和平共存。另外,我認為臺灣獼猴算是臺灣的「原住民」,我們不該以自己的利益,迫害牠們的生存方式及空間。
謝子舜‧雲林縣口湖國小五年乙班

臺灣獼猴是臺灣特有種生物,雖然是保育類動物,但因棲息地與人類接壤,取走遊客食物或農民作物的事件層出不窮。如果地方政府能使用電子圍籬,將牠們控管在適合生活的區域,打造一個「臺灣獼猴野生動物園」,民眾可以近距離與牠們接觸;也有專業的動物保育員來觀察照顧牠們,或許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詹庭瑋‧臺北市志清國小六年四班

讀完本週〈解決獼猴擾民 如何兼顧生存權?〉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yingzuchen@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