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媒體報導看南北韓峰會?
報導/李琦瑋
圖/美聯社
南北韓於上個月二十七日,舉辦第三次領袖峰會。南韓總統文在寅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兩韓邊界板門店和平之家會面,簽署實現朝鮮半島和平、繁榮及統一的《板門店宣言》,宣布今年內結束韓戰,共同推動無核化等內容。「兩韓會談」影響國際局勢,極具歷史意義,媒體報導紛紛以不同觀點及面向呈現,有的將這次會談形容為象徵和平的世紀之握,有的則認為這是各取所需的假象,為何同一事件的報導會如此不同,這又透露哪些訊息,閱聽人應該如何思辨才不會被媒體誤導呢?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共事務長、文化大學大傳系副教授林福岳表示,兩韓會談對國際情勢及臺灣經貿的關係都有影響,且兩韓鄰近我國,兩國間的重大事件值得深入了解。但國際新聞登上臺灣新聞報導的比例並不高,可以思考是臺灣媒體缺乏社會責任,還是閱聽人對我國以外的議題冷漠。
花絮新聞多
重要議題反遭忽略
林福岳指出,對於兩韓議題,媒體及閱聽人多半關注影劇界新聞,但對其歷史脈絡卻不甚了解,因此當兩韓會談事件發生時,媒體開始大量揭露現狀資訊,包括金正恩的個人特質,金正恩送平壤冷麵等花絮新聞,即使有媒體報導國際局勢及歷史脈絡等較嚴肅的議題,也容易被淹沒在花絮新聞底下。
這個現象,可能源自於媒體利用大眾窺探好奇心理,想要爭取點閱率、收視率的商業運作;還可能是大眾也只知道現狀,並不清楚長期的歷史脈絡,這樣的新聞內容,進入門檻較低,大眾較易閱讀;更可能是記者無法掌握局勢和脈絡,因此使用較容易的處理手法。
新聞產製時
個人看法影響觀點
新聞報導應客觀中立,報導真實;但其實沒有絕對的客觀。產製過程中,記者、編輯和媒體老闆等,在選擇報導角度時,會帶有個人主觀看法。
傳播學者亞多尼和曼恩,在討論大眾傳播現象時,就曾提出社會真實、媒介真實與個人主觀真實。媒體經過一連串的產製過程,夾雜不同人的看法,最後呈現的媒介真實,自然不同於社會真實,因此才會呈現兩岸觀點、美國觀點、南韓觀點等不同角度的報導。舉例來說,以美國觀點來探討的媒體,可能是想凸顯臺灣與美國的敏感國際關係。
須識讀媒體
培養批判、思辨力
面對不同的觀點時,林福岳建議閱聽人,不要只接收單一媒體資訊,應該多接觸不同消息來源,才能拼湊事件全貌。
此外,也能透過比報教育,從不同報紙的新聞標題、寫作方式及內文等,觀察各家媒體有何差異,思考其背後是否有特定立場;也能透過內容,觀察這是呈現事實的純淨新聞,還是帶有記者個人觀點、夾敘夾議的新聞,進而思考這類的寫作方式,是否會讓閱聽人在無形之中接收媒體觀點,缺少個人判斷的空間。
最後,他希望閱聽人不僅作為一名接收者、理解者,更須成為批判者、媒體創作者,當閱聽人嘗試建構媒體時,就能了解媒介真實與社會真實之間的運作及影響。
景美女中公民科教師林淑娟表示,她曾以國際政治權力結構和區域政治等觀點,帶領學生討論兩韓會談,因此學生在有基本理論基礎下,再去看不同新聞媒體的處理方式,較不會被媒體誤導,也能識讀媒體,甚至進行思辨。她提醒閱聽人,新聞照片也能做比較,眼見不一定為真,兩韓會談有許多領導人擁抱、牽手跨越北緯三十八度軍事分界線的照片,有時媒體可能會擷取部分照片、看圖說故事。
圖說:
南韓總統文在寅(右)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左),在兩韓邊界板門店和平之家會面。
看完這篇報導之後,我才領悟到身邊的新聞有很多都是編造的。我想知道的是「兩韓會談」的實質內容,而不是一些不需要知道的八卦。我不希望媒體為了爭取點閱率、商業運作而擬造事實。
陳萱穎‧新北市自強國小四年九班
看完關於兩韓高峰會的報導,令人眼花撩亂。我認為,應從兩韓為何分裂的歷史,如果合為一個韓國,將對臺灣產生哪些衝擊等內容來探討,才是真正有益處的新聞。
劉政憲‧臺南市吉貝耍國小六年甲班
要如何判斷媒體提供的新聞有沒有問題呢?可以適當詢問專家,或自行用網路搜尋再做整理。整理當中,也可以和同學討論,大家的觀念、想法不同,就能激盪出多元的火花。
鄧卉歆‧彰化縣鹿港國小五年戊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