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吉祥物 任務是什麼?
報導/沈育如

日本東京晴空塔娃娃(左五),與臺灣各縣市吉祥物合影。
攝影/高修民

臺北世大運吉祥物「熊讚」最近「微整型」改造,卻引發粉絲大反彈。國內許多縣市都推出城市吉祥物,藉此吸引人氣,不過並非每個吉祥物都有超人氣,不少吉祥物在曇花一現後「冬眠」;學者建議,城市吉祥物要連結當地歷史、文化及特色,才能凝聚市民的認同感。

臺北市政府斥資百萬元,讓世大運吉祥物「熊讚」改變造形,長出短短的眉毛、鼻子由黑色變成海藍色,嘴巴從微笑嘴形轉為嘟嘴巴,連世大運招牌的金牌也不見了,引發粉絲反感,紛紛表示不能接受。但也有民眾支持熊讚的微改造,認為「熊讚永遠是熊讚」,不論外型如何,都會繼續支持。


國內外吉祥物
任城市形象大使

臺灣很多縣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吉祥物,例如臺中市的「石虎家族」、桃園市的「丫桃、園哥」,雲林縣的「奇萌籽」、新竹縣的「皮皮獅」、屏東市的「猴哩來」、臺東縣的「米粒大叔」、南投縣的「庫比熊」,這些城市吉祥物的主要任務,就是肩負行銷城市的重責大任,還要凝聚市民的向心力。
國外也不乏知名的城市吉祥物,包括日本熊本縣的「熊本熊」、千葉縣船橋市的「船梨精」等,都有著國內外廣大的粉絲群。
以超人氣的熊本熊為例,「黑黝黝」的身體,以及雙頰圓圓的腮紅,配上呆萌的表情,令人看著忍不住大喊「卡哇伊」。熊本熊推出的目的,是為了在九州新幹線通車後,協助推動熊本縣的觀光,但熊本熊身兼熊本縣營業部長和幸福部長,四處傳遞愛和溫暖,推出不到三年,牠的知名度就上升衝到日本第一名,人氣甚至超越Hello Kitty。

熊讚宣傳臺灣
具生態保育意義

這次引發討論的城市吉祥物熊讚,原先是臺北市政府為了宣傳二○一七年世界大學運動會,以臺灣黑熊為形象進行設計的吉祥物。臺灣黑熊不僅是臺灣的象徵,同時也兼具生態保育的意義,希望在世大運的國際舞臺上,為臺灣大力宣傳,當時名字還經過全民投票,最後命名為「熊讚Bravo」。
熊讚在世大運舉辦期間大受歡迎,原本擔心世大運結束就「失業」,但是臺北市長柯文哲給了牠「新工作」,轉行變成臺北市吉祥物,後來因為熊讚外表沒有識別性,無法註冊商標,只好稍為調整面貌,「變臉」之後重新與國人見面。

濃縮本土特色
凝聚認同、情感

城市吉祥物有存在的必要嗎?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鈕則勳表示,城市吉祥物當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它濃縮了城市的特色、精神與文化,造形簡單又討喜,可以引發全民的共鳴與喜愛。更重要的是,城市吉祥物能凝聚城市居民的認同感,因此在推出之前,最好先經過全民投票,建立民意基礎。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阮慶岳則認為,大城市的市容和執政者瞬息萬變,地標、建築物等本身就有代表性,因此不需要有城市吉祥物;反而沒沒無聞的小鄉鎮,更需要建立當地人和外界的認同感,一隻具備本土特色的吉祥物,就能連結當地居民與外地的情感,比起大城市,吉祥物在小鄉鎮更有存在的必要。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城市吉祥物的任務

吉祥物會帶給人們喜悅與歡笑,我住在嘉義縣中埔鄉,這個地方盛產檳榔,所以我想設計一個「檳榔子」吉祥物,打算叫它「檳檳有禮」,這樣就能宣傳中埔鄉的特產,讓更多人前來。
方柏升‧嘉義縣灣潭國小六年甲班

吉祥物的任務是推廣地方,因此外表設計須配合當地文化,就像我的家鄉竹東鎮的吉祥物,叫做「竹小東」,它是發想自竹東鎮的舊名「樹杞林」,並結合了科技城動漫特色。
呂哲儀‧新竹縣上智國小六年忠班

最近看到熊讚改頭換面,身為臺北市民的我,心情簡直跌到谷底。我希望新版和舊版的熊讚合為「熊讚雙胞胎」,兩隻吉祥物一起為臺北打拚,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王心言‧新北市秀山國小四年五班

讀完本週〈城市吉祥物 任務是什麼?〉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yingzuchen@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