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典禮唱國歌 該不該取消?
報導/阮筱琪

目前臺灣大學仍然保留畢業典禮唱國歌的傳統。
攝影/高修民

畢業季在即,今年中正大學在行政會議中取得師生共識,將取消在畢業典禮中唱國歌。家長團體認為,唱國歌是音樂教育一部分,還是得保留;學者認為唱國歌是表達對國家的認同,這是普世價值,也是公民素質表現,不是權威崇拜;教育單位建議,典禮流程的制定可納入親師生意見,讓典儀更有意義。

去年,中正大學有一名僑生,在畢業典禮前,針對唱國歌和向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提出質疑,認為這些行為是權威崇拜。由於當時相關流程已訂,所以仍照流程進行;今年,中正大學學務處特地在行政會議中提出討論,最後決定取消。
中正大學學務長鄭瑞隆表示,目前在學校就讀的外籍生及僑生人數逐年攀升,其中也有來臺陸生,大家對唱國歌或向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有不同看法,他重申,愛國有很多表現方式,「不唱國歌不代表不愛國」。


連結情感
國歌凝聚團結精神

唱國歌可以凝聚團結的精神,也被視為愛國表現,重要場合如奧運開幕式,會唱主辦國的國歌,對旅外的僑民和出國比賽的選手而言,又更有意義。
來自屏東、由三十多名排灣族兒童組成的「希望合唱團」,去年前往義大利佛羅倫斯參加達文西音樂節。他們在開幕式演唱國歌時,突然有僑民默默起立,站到國歌演唱結束,令不少網友動容。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令宜表示,教育本質是給予學生認知、情意與態度上的教學,每一國的國歌都有其文化歷史背景,在什麼場合要唱,以什麼態度面對,都是認知的一部分;且國歌能激勵士氣,凝聚共識,在許多運動賽事中,都有唱國歌的流程。
王令宜說,音樂是美感教育的一部分,通過簡單好記的歌詞,表達對於國家的認同,並非對威權的崇拜,尊重國歌也是重要的公民素養;在法令還未改變前,國歌目前依然合法,具有正當性。
人到異鄉,透過國歌找到與國家間的連結。在國外比賽的運動選手、海外僑民或臺商子女,對國歌或國旗情感特別濃烈。王令宜舉某次參訪臺商學校為例,「音樂課上,老師請大家唱歌,什麼歌都可,一班竟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選擇唱國歌。」

體現民主
親師生共討論流程

目前國中小學的畢業典禮流程,由學校學務處排定,常有唱國歌的儀式。臺北市教育局國教科科長鍾德馨說,一般中小學在學校的儀式中,會納入唱國歌很正常,尤其畢業典禮對學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儀式,一定都會辦,而「唱國歌」的流程,在教育觀點上沒有問題;但對於儀典進行的流程,也鼓勵親師生可一起討論,因為這是民主的過程,如果認為某些儀式太過「八股」,就可以簡化或取消。
臺北市國小家長會聯合會,對於畢業典禮唱國歌持正面肯定態度。家長會長張喜文表示,唱國歌如同唱〈驪歌〉,音樂可美化人生,也帶給孩子機會教育,有了國才有溫暖的家。
臺灣師範大學公共事務中心表示,學校畢典中不唱國歌,且已行之有年;臺師大每年有三千多名畢業生,上臺授證、撥穗的就有近兩百人,典禮流程中會唱約三分鐘的校歌,畢業生也會上臺唱自創的畢業歌,要是再唱國歌,流程會太長;不唱國歌是讓流程更順暢,並把舞臺留給畢業生。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畢業典禮唱國歌途

我贊成取消畢業典禮唱國歌,且多數畢業生雖然唱得滾瓜爛熟,卻不知道歌詞的意思,豈不是「拜佛不知佛名」嗎?不如運用時間做更好的安排。
廖玟媛‧雲林縣安慶國小六年乙班

我們學校並沒有畢業典禮唱國歌的習慣,通常是唱感謝老師與父母的歌曲。我認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最重要,可配合學校特色安排典禮流程,不必硬性規定唱國歌。
范嘉玲‧新竹縣上智小學六年忠班

我曾看過希望合唱團唱國歌的影片,覺得好感動。如果身在國外聽到國歌,很容易激發族群的認同感,是一種與「土地的根」難以割捨的感情,所以我認為畢業典禮唱國歌是必須的流程。
黃宥翔‧嘉義縣三和國小五年甲班

讀完本週〈畢業典禮唱國歌 該不該取消?〉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yingzuchen@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