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捐款 應不應說明用途?
報導/沈育如

花蓮大地震造成眾多受災戶無家可歸,也重創當地觀光產業。在短時間內,全國捐助花蓮震災的善款已累積到新臺幣二十億元;不過其中的八億元,計畫用於當地產業紓困,而非補貼災民,因此引發「糟蹋民眾愛心」的爭議,導致「爭相退捐」的民怨。學者認為,捐款應該事先說明用途,避免引發爭議。

 ○二○六花蓮大地震造成十七死,近三百人受傷,四棟大樓嚴重塌陷,全國捐款迅速累積超過二十億元。「花蓮震災善款監督與管理委員會」召集人張善政日前宣布,捐款中的八億元將用於產業紓困,四億元撥給觀光產業,四億元補助石材業者,此舉引發各界譁然。

補助業者善款比率高
扭曲民眾原意

許多捐款人士認為,當初捐款的動機,是為協助災民早日恢復生活,而非用在幫助產業,因此要求退款。媒體則整理出臺南強震、高雄氣爆與花蓮強震的善款分配表,當中臺南強震並未將捐款用在補助業者,高雄氣爆占百分之四,但花蓮縣政府對於業者補助比率,卻高達百分之四十,有顯著差異。
張善政表示,假設民眾對於善款分配有疑慮,可以來電說明捐款的指定用途,如果真的不願意讓花蓮縣府分配善款,也可以致電社會處,確認捐款明細,再填寫表格進行退款程序。

資訊揭露模糊引爭議
應編特別預算

張善政表示,生活與產業息息相關,當時「暫列」的善款補貼,是考量業者因為地震而經營不下去,可以申請紓困貸款。捐款確實第一時間要救助地方災民,不過花蓮當地產業對民生的影響非常大,民眾如果深入了解地方產業的慘況後,絕大部分不會排除為產業紓困。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官有垣表示,花蓮震災善款監督與管理委員會在勸募時,就應該說明募款的使用項目。如果會用在振興產業,也要特別註明,讓民眾捐款前清楚知道用途,這次事件是因為資訊揭露模糊,才引發爭論。
官有垣建議,政府如果要振興產業,應該編列特別預算,例如減免業者的納稅,或是業者貸款可以免繳利息等,而非從社會大眾的捐款支出,帶給人不好的觀感而引發民怨。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成立近二十六年,長期協助中小型的社福團體,聯合勸募祕書長朱紫碧表示,國內重大天災發生,社會大眾踴躍捐款,除了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熱血精神之外,既定印象就是受災戶生活陷入困難而需要幫助,而非要照顧業者,這次如果一開始就說明捐款流向比率,或許民眾比較能接受。

修法以公開善款用途
大眾共同監督

朱紫碧表示,為避免紛爭,根據《公益勸募條例》規定,勸募團體在活動開始前,須附上計畫書,說明預估須募到多少錢,也要開記者會說明,結束後還要公布成果報告、支出明細、相關證明文件呈報主管機關,也要在官網說明,讓捐款人知道款項的使用去向。
不過,政府部門的勸募,只要求公告捐款人姓名、金額、支出金額,對於善款如何應用,目前沒有規定要公布。朱紫碧表示,《公益勸募條例》接下來將修法,希望朝向公開透明告知全民捐款流向,讓社會大眾一起監督,讓捐款者知道自己的愛心用在哪裡。

圖說:
花蓮大地震震倒民宅與當地觀光業與產業,民眾發揮愛心捐款,但部分善款計畫用在替觀光業、石材業的產業紓困,引發爭議。
美聯社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賑災捐款說明用途

因為媽媽罹患癌症,導師幫我申請許多外界援助,收到的物品都會註明由哪個單位贈送,我可以知道善心人是誰,並寫感謝信謝謝他們。所以我覺得捐款得說明用途,使捐款者受到尊重,讓受贈者得到幫助,解決燃眉之急,將愛心發揮在最需要的地方。
簡芃瑜‧嘉義縣三和國小五年甲班

我認為賑災無須說明用途,因為要幫助人就不應該計較幫助誰,況且業者也是人呀!或許當地業者比較多,所以才分配給業者多一點資金。
陳怡薰‧雲林縣安慶國小六年乙班

善款去向應公開透明,讓捐款者查詢用途及額度,才能避免款項被不法人士挪用。此外,還可以透過實支實付,避免真正需要的災民拿不到他們應該獲得的錢。
林福泰‧新竹市北門國小五年六班

讀完本週〈賑災捐款 應不應說明用途?〉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yingzuchen@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