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時間銀行提存服務 可不可行?
|
衛生福利部初步規畫時間銀行,鼓勵年輕時當志工,儲存服務時數,當發生意外或年老時可提領出來使用。 攝影/陳壁銘 |
你知道「時間銀行」嗎?年輕時當志工,儲存服務時數,當發生意外或年老時,可以提領出來使用,這種概念稱為「時間銀行」。近年在國際間十分流行時間銀行,衛生福利部日前證實,我國將建立時間銀行制度,初步規畫可望在年底公布。
「時間銀行」的概念,最早在一九八○年由美國教授艾德加(Edgar S. Cahn)提出,志願服務提供者可將參與服務的時間,存入虛擬銀行。當發生意外、年老或有困難時,就能從銀行申請相等時數的服務。雖然稱它為銀行,但不是透過金錢,而是透過時間來交換服務,期盼解決長照與養老制度,後來這種概念也擴散到全球。
民間率先發起
鼓勵以服務換服務
目前全球有一千多個「時間銀行」(Time banks)組織,例如美國華盛頓特區幾個大城市興起的「時間幣」(Time dollar)組織,以及日本的「照護門票」(tickets for caring relationship)系統;瑞士則在二○一二年,由該國聯邦社會保險部提出「時間銀行」系統,藉此解決高齡化社會問題。
我國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推動時間銀行。基金會社工李昱璇表示,當初考量日本與臺灣人口結構相近,因此赴日本取經,回國後以鄉鎮為單位建立志工站,鼓勵民眾加入基金會擔任服務志工,並為自己儲存時間貨幣,運作方式與各國類似。
但十多年來發現,累積儲存時數的志工很多,但實際提領的人數卻很少,因為大部分的志工付出不求回報,且服務時間計算的方式難以量化。因此,從二○○六年起,將時間銀行延伸成「全國互助連線」,把貨幣概念改成服務兌換服務,鼓勵參與者相互幫助。
媒合概念運作
時數轉換專業長照
李昱璇說,「全國互助連線」的運作方式變得更彈性,基金會不再制式兌換時間,而是以媒合的概念,幫忙找尋可以提供服務的人。
另外,一般時間銀行只限提領給自己使用,但「全國互助連線」可以提領給父母親使用,如果在臺北站做志工,但是父母親在其他縣市,就可以用自身服務換取其他縣市志工站的服務,請其他志工幫忙「孝敬」父母。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的志工服務,包括關懷獨居長輩,協助居家修繕,慶祝結婚紀念日,陪伴老人探訪老友等圓夢計畫。李昱璇說,參與志工主要提供陪伴服務,與專業照護不同。去年起,開放每一百個小時志願服務,可轉換為一小時的專業長照服務,由基金會的專業人員執行,雖然時間銀行概念無法減輕長照人力負擔,但的確可以補足臨時性的需求,讓社會回歸過去的互助、互信精神。
新北市五年前也推動「佈老時間銀行」專案,民眾可到社福中心、社會局及里長服務處申請加入佈老志工,待受訓完畢,領取結業證書,才能開始提供服務。每三小時可兌換一小時的居家人員專業服務,且服務時數除了給自己、親友外,也能捐給需要幫助的人。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寶靜表示,政府認同時間銀行互助理念,會參考各國運作情況及各縣市和民間組織的實施情形;但實際制度還得再討論,希望今年底能確定方向,也許可以先行試辦。
小公民發言臺 |
我看時間銀行 |
我認為當時間銀行的志工,是一種孝道的行為,不僅可以累積志工時數,幫忙自己的父母,也可以拿來幫助一些有身心障礙的老人家,讓社會充滿孝道的溫暖人情味。
梁丞鋒‧嘉義縣灣潭國小六年甲班
我覺得時間銀行提存服務是可行的,現代人比較少生小孩,到了老年可能會沒人照顧。如果趁年輕時多當志工,把服務時數存入虛擬銀行,未來需要時就能使用,長大以後,我應該也會使用時間銀行。
許祐晟‧彰化縣鹿港國小五年戊班
我覺得不可行,因為將來是老年社會,即使現在存了服務時數,以後如果許多老人同時有需求,依然會人力不足。我認為政府還是要回歸到重視長照政策。
楊沁昀‧新竹縣上智小學六年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