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典賽神豬 該不該廢除?
報導/沈育如 攝影/高修民

 賽神豬是民間流傳已久的祭祀習俗。
攝影/高修民

賽神豬祭祀是長久以來的信仰民俗,把豬養得肥大來敬神,希望求得全家平安健康。但近年來國人生活水準提高,保護動物福利的意識抬頭,民眾對宰殺神豬的熱度慢慢減少。外界認為神豬飼養與祭祀很不人道,出現是否要廢除神豬文化的聲音;學者也呼籲,賽神豬比重量之外,還可考量毛色及肉質,讓神豬文化更「人道」。

 農曆新年一過,也點燃廟宇進香的熱潮。民俗慶典的神豬祭,吸引大批觀光客與信眾爭相參與,把廟會現場擠得水泄不通。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神豬祭從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開始,當時居民把豬養在自家後院,信徒比較誰家把豬養得細心,讓牠吃得多,照顧得好,選出最佳的豬來敬奉給神明。

敬神文化遭到扭曲
飼養過程備受批評

朱增宏表示,近二三十年隨著社會轉型,很多人不再自己養豬,反而花錢請專人照料。敬神的神豬文化,扭曲成「養神豬的比賽」,端看誰的豬養得又重又肥,以重量來一決勝負。普通一頭豬的重量約一百臺斤到一百二十臺斤,但神豬得養到六百臺斤到九百臺斤,甚至上千臺斤,重量可能是普通豬的十幾倍。
朱增宏說,為讓神豬「增重」,飼養的過程並不人道,大都透過不斷灌食,限縮豬的移動空間,來避免牠流失熱量。而宰殺過程也令人不忍卒睹,殘忍手法違反宗教信仰鼓吹的慈悲胸懷,因此遭到外界撻伐。
朱增宏說,他也是信徒,家鄉的祖師爺廟宗教習俗,從他曾祖母那一輩就開始,每十五年祭拜一次,他已經歷四次,所以並不反對殺豬拜神;但是他反對飼養神豬再殘忍宰殺的手法,認為如果是用一塊豬肉來祭拜,就不會有問題。


分送豬肉分享福氣
文化意涵富人情味

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李至堉則認為,外界認為賽神豬習俗很不文明,但站在當地人的角度來看,這種習俗由來已久,也具有在地文化意涵。信徒除了比誰養的豬重之外,獲選神豬的那戶人家,當晚還要辦桌宴客,將豬肉分送親朋好友,是農業社會「不獨享,分享福氣」的純樸人情味。
外界認為神豬文化不文明,李至堉建議,除了比重量之外,也可以綜合評量毛色、肉質、裝飾等,讓神豬飼養過程不再「強迫灌食」,更能全面照顧神豬。

祭拜習慣與時俱進
換位思考尊重多元

新北市北大國小自然科教師陳民峰表示,清水祖師本來是佛教禪宗僧侶,生前應該是吃素的。過去物資缺乏的時代,肉類相對珍貴,因此用牲禮來祭拜,更能彰顯信徒的虔誠,加上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政府鼓勵養豬,因此帶動神豬祭祀文化。
陳民峰認為,神豬文化是偏向民俗,而非宗教信仰,目前漸漸有信徒改用當地農作物拜神,例如三峽祖師爺廟改用竹筍,新竹義民廟用米粉、麵食等,祭拜的習慣其實可以逐漸改變。
臺灣原住民文化也有狩獵、敬祖靈的傳統,如何兼顧原民狩獵文化與動物保育也是討論重點。李至堉認為,原住民文化有傳統背景,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當中更有成年禮等多種文化因素;外界不能用「不文明」的有色眼光看待,要以原住民文化的角度來思考,提出一套解決方法。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賽神豬該不該廢除


 我曾看過祭典賽神豬,對它回味無窮。當晚有辦桌宴客,會將豬肉分享給大家,這是一件很好的事,不但可以增進感情,也能傳遞傳統文化,所以我認為不該廢除。
陳彥丞‧雲林縣口湖國小五年乙班

我認為賽神豬應該廢除且轉型,它雖然是一種民俗的祭典,但可用其他方式替代,就像各廟宇的減香運動,或網路點光明燈祭拜祖先。只要大家願意接受,不妨慢慢改進,讓祭祀文化與動物福利兼具。
游紹揚‧彰化縣鹿港國小六年己班。

我覺得可以利用科學方法來建立養豬過程的生產履歷(QR code),並檢測豬隻身上是否有藥物殘留或非人道飼養。這樣能延續文化,也能夠讓養豬過程合乎人道,讓幾百年的傳統不致消失。
薛巧琳‧嘉義縣三和國小五年甲班

讀完本週〈祭典賽神豬 該不該廢除?〉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yingzuchen@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