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轉與地震 有沒有關係?

南投竹山、雲林古坑在今年十一中旬發生多起連續地震,引起民眾注意。美國有科學家預測,地球自轉減緩持續五年,就會發生大地震,且預估明年全球發生規模七以上強烈地震將達二十次;中央氣象局則表示,自轉與地震兩者間應該沒有因果關係。

根據英國媒體《衛報》報導,美國學者Roger Bilham與Rebecca Bendick今年十月份在美國地質學會年會發表論文指出,地球自轉與地震活動有高度關聯,每當地球自轉速度每天約減少一毫秒,隨之而來的就是強震較多的時期;根據兩人研究,地球過去一百五十年來,多次出現自轉減緩持續五年,就會發生大地震,而今年是地球自轉變慢的第四年,所以明年發生的地震次數將大增,可能會發生二十次左右的大地震,最多發生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影響人數達十億人。

地震變多 地球較圓
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則對該研究論文持保留態度,他說,這兩名科學家發現兩個趨勢:一是地球自轉變慢,二是地震變少,但根據統計,平均每年規模七以上的地震會有十七次,目前規模七以上發生十次,規模八有一個,已屬正常。
郭鎧紋說,兩名學者用自轉速度來預測明年地震會變多,其實應該解釋為:明年地震變多,讓地球較圓。因地震難以預測,學者認為地球自轉四年來都慢了,明年自轉該正常了,因此地震會變多,這樣解釋其實因果顛倒,「就算自轉速度正常,地震也不會變多。」因為就算大數據和趨勢一致,也不能斷定兩者有關係。

學者理論 有待檢驗
國語日報週刊作家、臺大地質所碩士、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地球及海洋科學所碩士王珮玲則解釋,兩位國外學者認為,地球的固體和流體物質間的能量交換改變了自轉速度,由他們發表的論文摘要看來,這個理論主要建立在過去地球自轉及地震的觀測紀錄,所以無法預測未來地震何時何地會發生。
王珮玲說,地表的岩石間存在許多力量,當那股力量逐漸累積,大到可以推動斷層,就會造成地震;有些斷層的狀態接近臨界點,只要稍稍再推它一下就會引起斷層滑動產生地震;這股額外力量的來源就像在行駛中的車輛突然減速,我們會感覺到一股向前衝的力量;由地球自轉速度改變而帶來的額外力量,可能會變成推動斷層移動的最後一根稻草。
王珮玲也說,國外兩名學者的理論說法,目前只是發表在研討會上,尚未經過同業評審,也還未在正式期刊發表,理論的真實性仍待檢驗,最好保守看待。

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表
震度分級 地動加速度(cm/s2,gal) 人的感受 屋內情形 屋外情形
0 無感 0.8以下 人無感覺。
1 微震 0.8~2.5 人靜止時可感覺微小搖晃。
2 輕震 2.5~8.0
大多數的人可感到搖晃,睡眠中的人有部分會醒來。
電燈等懸掛物有小搖晃。
靜止的汽車輕輕搖晃,類似卡車經過,但歷時很短。
3 弱震 8~25
幾乎所有的人都感覺搖晃,有的人會有恐懼感。
房屋震動,碗盤門窗發出聲音,懸掛物搖擺。
靜止的汽車明顯搖動,電線略有搖晃。
4 中震 25~80
有相當程度的恐懼感,部分的人會尋求躲避的地方,睡眠中的人幾乎都會驚醒。
房屋搖動甚烈,底座不穩物品傾倒,較重家具移動,可能有輕微災害。
汽車駕駛人略微有感,電線明顯搖晃,步行中的人也感到搖晃。
5 強震 80~250
大多數人會感到驚嚇恐慌。
部分牆壁產生裂痕,重家具可能翻倒。
汽車駕駛人明顯感覺地震,有些牌坊煙囪傾倒。
6 烈震 250~400
搖晃劇烈以致站立困難。
部分建築物受損,重家具翻倒,門窗扭曲變形。
汽車駕駛人開車困難,出現噴沙、噴泥現象。
7 劇震 400以上
搖晃劇烈以致無法依意志行動。
部分建築物受損嚴重或倒塌,所有家具都大幅移位或摔落地面。
山崩地裂,鐵軌彎曲,地下管線破壞。
資料來源/氣象局 整理/阮筱琪 製表/朱淑靜


報導/阮筱琪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地球自轉與地震

對於地球自轉和地震是否有關係,我覺得應該保持好奇心並繼續觀察,畢竟國外的研究還未有定論。國內專家及學者應共同討論及研究,提出論點,進而幫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地震,防患於未然。  
王翊芸‧臺中市大甲區大甲國小六年乙班

我認為,現在無法輕易斷定地球的自轉和地震有關聯,因為理論還尚未證實。我們現在可以做的事就是做好地震的演練和防災措施,藉此保障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梁丞鋒‧嘉義縣中埔鄉灣潭國小六年級

學者提出地球自轉快慢和地震的關係,理論的真實性還要經過證實。雖然我們害怕地震會造成房屋倒塌、人員傷亡,但只要在平時做好防範措施,地震來臨時就能多一分保障。
江健業‧新竹縣上智小學六年忠班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提點子的立意良善,但因網路發達,浮濫的提案容易讓美意打折扣,有必要採實名制或提高附議門檻,更要具備可行性,否則我們學生提案不要月考、不出作業,是不是可如願呢?
梁丞鋒‧嘉義縣中埔鄉灣潭國小六年級

讀完本週〈地球自轉與地震 有沒有關係?〉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a137@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