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午餐補助 須回饋愛校服務?
高雄市一名單親爸爸在社群網站投訴,就讀國立高中的女兒申請營養午餐補助,校方卻要求須執行愛校服務。該名爸爸及部分網友認為女兒被貼弱勢標籤;卻也有不少人認為以愛校服務換餐十分合理,認同學校作法。學者則表示,本事件的親師雙方若能溝通暢通,弱勢生的相關補助規畫會更完善。
高雄市一名單親爸爸在社群網站貼文指出,他獨自扶養三個孩子,經濟壓力大,沒多餘的錢讓小孩去補習,不過大女兒很爭氣,今年考上高雄市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中,他想申請營養午餐補助,但校方表格上寫:「申請營養午餐補助須合併執行愛校服務二十小時/一學期。」這名爸爸說,校方作法是歧視弱勢,雖然女兒很貼心的說沒關係,願意放學後留下來打掃,減輕家裡負擔,但他認為將來孩子心中將會有陰影。
貼文一出,不少網友認為「在學校做勞動服務會被同學歧視、貼標籤」;但也有不少網友「挺學校」,認為以服務換餐的作法並無不妥,因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更讚賞這名女兒貼心懂事的正面態度。
校方表示,學校是完全中學,高雄市教育局雖有補助國中部低收入戶營養午餐,但高中部多年來都是學校靠募捐方式解決,要求學生「愛校服務」二十個小時,目的是希望學生接受免費午餐後能回饋他人,且服務項目由學生自選,也未強迫一定要做完二十小時。
與教育目的作連結
學校作法可再細膩
臺北市教育局認助清寒學生基金會董事長曾燦金認為,站在認助人或幫助清寒學生者的角色上,應秉持不求回報的心情;教育者也應朝著「讓學生擁有感恩的心,今天受助於他人,將來有能力了,也要記得手心向下,回饋社會」方向,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目的,而不是透過「回條勾選」或「愛校服務換餐」這種方式讓學生「回饋」,該校作法值得商榷。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令宜說,目前有關校園營養午餐的規定,落在各地方教育局處,中央並沒有相關法令,案例學校為國立大學附屬中學,行政上受中央管轄,沒有地方法令可管,這是將來可以檢討的地方。
王令宜也認為,「愛校服務」和「營養午餐」之間不是不能連結,而是校方的作法應該要更細膩;因為愛校服務以往給人的感受是與體罰連結,學校應該充分的溝通,讓家長明白學校的用意,顯見學校和家長間的溝通有待加強。
藉由付出獲得補助
親師溝通應再加強
在家長部分,王令宜說,家長礙於生活壓力,基於對子女的愛護而上網爆料,「這不見得可解決問題」,建議應透過更健康正面的管道向校方反映心情和想法。
不過,王令宜也指出,現在社會中某些弱勢者,總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受到社會大眾的照顧關注,反而會變成「弱勢強者」,「但現實生活中,許多單親甚至新住民,不見得全然可和弱勢畫上等號,這類社會現象值得觀察討論。」
而學生部分,王令宜說,目前了解這名女兒很貼心懂事,相信藉由這次事件,會更加心存感恩,明白自己不是被施捨,「家境困難不是孩子能左右的」,藉由自己付出獲得午餐也很有意義。
王令宜強調,回歸教育的本質,學校是教育單位,理應提供學生好的學習環境資源,這件事對該校來說也算是提醒,對於弱勢關懷與相關規範應該更周詳,親師溝通部分也應該加強。
圖說:
高雄市一名單親爸爸在社群網站投訴,就讀國立高中的女兒申請營養午餐補助,校方卻要求執行愛校服務。
圖片/翻攝自爆料公社臉書專頁
報導/阮筱琪
學校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學生接受學校的午餐補助,然後做一些事情回饋學校,是有必要的,就像孩子在家裡幫忙做家事一樣;而且學校的工作不完全是勞動服務,也可以安排到學務處、總務處等處室,做些影印或文書工作,學生可以藉此服務也學到一些東西。
黃元昱‧臺中市力行國小五年三班
在一般人眼裡「愛校服務」是一種處罰,如果只是單純因家境不好而申請午餐補助,就必須愛校服務,可能會使大多數人不認同!站在學校的立場是要學生懂得「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的道理,卻沒有想到「愛校服務」這個名詞給人的觀感是什麼?或許換個名稱,如「服務學習」之類的,應會有不同的效果。
陳顗安‧嘉義縣竹崎高中國中部一年八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