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存、人體研究 應以人為本
 |
五十多年前布農族馬遠部落的祖先骨骸,被臺灣大學醫學院帶走進行研究,如今後代子孫尋獲,當場祭拜,以族語闡述思念之情。
攝影/楊惠芳 |
在文化保存、人體研究及尊重不同文化、私產所有權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最近有兩個實例值得探討。無論是政府機構、博物館、學術研究單位,都必須以「尊重」及「公平正義」的態度,重塑研究倫理價值,處理文化保存課題。如果缺乏尊重及正義公理,即使以研究或文化保存為名,也無法禁得起考驗。
臺大醫學院團隊在一九六○年間,為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在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挖掘六十四具布農族人遺骨,並運回臺大保存研究。目前馬遠村子孫組成「還我祖先遺骨自救會」,要求臺大歸還先人遺骨,並且指出,當年臺大並未取得家屬同意,除要求臺大公開認錯、道歉,撫平過去造成的傷害,希望政府對馬遠部落遭受的剝奪與悲痛給予補償,在馬遠部落興建遺骨館及紀念碑,並舉辦遺骨歸還典禮。
布農族祖先骨骸
臺大同意返還
臺大主祕林達德對此表示感到遺憾及歉意,經由校內討論後達成共識,將尊重馬遠部落原住民意願,以最大誠意歸還骨骸,這也是臺灣首件集體返還原住民族遺骨的事件。目前臺大醫學院正與馬遠部落協調骨骸返還的細節,希望讓馬遠部落的原住民祖先能回到家鄉,後代子孫能夠安心。
尊重、公平正義
世界趨勢一致
臺灣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子寧指出,過去為了學術研究或科學原因,以人體進行研究是很普遍的事,但也隱含著權力及不平等。近年來,在人權、道德及轉型正義等考量下,不論是大學或博物館,面對收藏人體的態度,世界各國趨勢都是贊成返還。例如澳洲最近也將歸還日本北海道愛奴族的人體遺骨。臺大返還馬遠遺骨的案例,是一個好示範,希望是一個起點,讓其他學術機構借鏡。
李子寧說,根據世界各國的案例,除非是兩三千年前的人體遺骨,因為後代子孫可能已經找不到,以及在研究上的特殊價值外,大多贊成歸還,像馬遠這樣的案例,由於後代子孫還在,應尊重子孫要求,讓先民入土為安。
另外,桃園市大溪老街江家的「全成商行」,全棟巴洛克式建築,不但是當地代表性建築,由書法名家題字的「全成」牌匾,更是江家的精神象徵。但這塊牌匾竟在十九年前失竊,江家遍尋不著。不久前,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李林進旺,為了搜尋論文材料,發現這塊牌匾竟然成為「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文物。
大溪江家牌匾
仿真品延續精神
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對此表示,這塊「全成」牌匾是向私人收藏家買來的,過程合法,目前為國有財產。由於牌匾經過多年懸掛、風吹雨淋,有侵蝕、剝落情形,須在恆溫恆溼空間平放保存,不宜懸掛,盼能仿真打造全成牌匾的「仿製品」給江家。
最後在臺史博與江家協調下,考量牌匾能延續原有精神,並兼顧文物妥善保存功能,決議由臺史博典藏原牌匾,並協助製作仿真品「全成」牌匾,重新掛回江家公廳,延續大溪老街與江姓家族的精神。
圖說:
1全成牌匾原為桃園市大溪江全成商行的牌匾,臺史博協助製作仿真品,重新掛回江家修整完成的公廳上。
圖片提供/桃園市文化局
2
報導/楊惠芳
有關人體遺骨研究,我認為應尊重後代子孫的意見。我曾看過自己祖先埋葬後,骨骸經過「撿骨」裝甕的程序安置,那種尊敬又慎重的儀式;相對的,馬遠部落先人骨骸受到這種不尊重的待遇,後代子孫怎能安心?歸還骨骸才是對的。
周榆婕‧彰化縣鹿港國小五年己班
我覺得馬遠原部落的祖先遺骨,不能夠沒有經過子孫同意而擅自做人體研究,對死者和生者都不夠尊重。學術研究和文化保存,應該沒有強占、沒有批評、沒有爭論,大家應該攜手保存臺灣珍貴的歷史和特殊文化,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學術研究和文化保存的精神。
陳以倢‧北市復興實驗高中小學部六年孝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