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災性梅雨 淹出防災意識不足

豪大雨容易造成土石流,土石流發生前會有一些徵兆,只要提高警覺就能降低人員傷亡。

攝影/高修民

致災性梅雨鋒面日前來襲,大雨不僅在山區造成坍方、土石流,部分地方市區車道也頓時淹成黃泥流,基隆還發生一對正在等公車的祖孫,險些被大水沖走的事件。其實就在大雨發生前,中央氣象局已發送大雷雨即時訊息到民眾手機,但仍有民眾不知如何因應。科技幫助民眾預知可能的災害,但更重要的是,民眾要有防災的意識和行動,才能確保自身安全。

 「氣象局發布大雷雨即時訊息,持續時間至十三時四十五分;請防範劇烈降雨、雷擊……切勿在低漥地區逗留……」今年的梅雨季,中央氣象局配合國家防災通報政策,首次透過「細胞廣播服務」,針對可能致災的區域,發布手機警訊,內容包括發布時間、注意事項和示警區域。

水災 避免孤島效應
氣象局預報員徐仲毅解釋,民眾收到這樣的簡訊,代表在未來一小時左右,該區就會出現較大的雨勢、雷擊,民眾應變的時間非常短,應以立即可以處理的方式,例如堆沙包防止淹水,離開可能淹水的區域,離開空曠處避免雷擊等,快速因應。
日前大雨讓部分市區淹得像河流,怵目驚心,國研院颱洪中心主任李清勝表示,各地雨量大於防洪設計標準就會淹水,低窪地區更容易淹水,假使一小時降雨一百毫米,低窪地區面積只占整個都市十分之一,這些水全都匯集到低窪地區就有一公尺高,淹水情形也很可怕。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陳永龍提醒,都市中遇到淹水,應避免陷入「孤島效應」,像待在馬路上的安全島、公車站、操場司令臺等形同孤島的地方,淹水時都不容易避難。正確方式是利用手邊可以作為浮板的工具,例如背包,嘗試沿著建築物周邊往高處走,也不要涉水或踩在積水當中,應躲在建築物裡,緊急時可請店家協助通報救災單位。
此外,遇到雷擊時,避免站在空曠地區,登山者應躲進山屋或密林中。密林也可幫忙遮風擋雨,登山者切忌在風雨來臨前急著衝下山,一旦身體淋溼導致失溫相當危險,應找適當處所建設營地,等風雨變小再移動。

土石流 注意發生前兆
地質不穩的山坡地,可能會有土石流發生,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中心主任尹孝元指出,當某鄉鎮土石流潛勢溪流預測雨量大於降雨警戒值,就會發布黃色警戒,若實際降雨量大於警戒值,會發布紅色警戒並強制疏散避難。發布警戒會透過細胞廣播,發送到該區居民的手機,進入該區的外地遊客也會自動收到訊息。
土石流發生前可能會有前兆,尹孝元舉例,溪水流量突然變大,代表上游已經下大雨;溪水流量突然減少,代表上游溪流已被崩塌的邊坡阻斷。另外像是聽到石頭撞擊磨擦聲,感覺到地表震動,或聞到臭臭的腐土味,也都要提高警覺。
尹孝元表示,土石流的速度可從每秒兩公尺到每秒二十公尺,流速非常快,發生時要逃已經來不及,因此民眾應配合預防性撤離。蘇迪勒颱風來襲時,桃園市復興區合流部落遭土石流掩埋,所幸居民早在發布黃色警戒之前,就已疏散完畢,二十五名居民全部得救,成為最好的自主防災範例。

地震 首要掩護人身
氣象局現也透過細胞廣播發布強震警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林沛暘博士表示,從警訊發布到震波抵達恐怕只有幾秒到十幾秒的時間,保護自己應比關閉瓦斯或開門重要,例如躲在堅固的桌子底下、冰箱旁邊,離開容易搖晃傾倒的書架、玻璃櫃等。目前許多社區裝有自動警報系統,並同時切斷瓦斯、電梯,未來幾年會更普及。
民眾有了防災意識,也要付諸行動,學生經常防災演練,真正遇到水災、地震、土石流時才能機警應變。

圖說:
豪大雨容易造成土石流,土石流發生前會有一些徵兆,只要提高警覺就能降低人員傷亡。

報導/劉偉瑩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梅雨等防災意識

 有一次去日本北海道旅遊,在遊覽車上,導遊阿姨說:「有沒有發現日本的道路很窄?因為日本人認為人類不該與大自然爭地,讓土地保有呼吸的空間才重要!」回到臺灣,看看每一條寬敞筆直的大馬路,有的破壞了生態,還理直氣壯的用「經濟發展」當藉口,真的需要三思!  
林映葳‧桃園市新興國際中小學七年一班

 天災無情,不容小覷,我覺得每天要養成看氣象的習慣,若是進出豪雨警示地區,不應該貪圖私利,在天候惡劣的情況下,還出遊或登山,造成自己和救援人員的生命財產損失。平時要充實防災意識,落實未雨綢繆的防範工作。
黃元昱‧臺中市力行國小四年五班

讀完本週〈致災性梅雨 淹出防災意識不足〉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a137@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