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路難行 建設與環保拔河
端午連假期間,蘇花公路邊坡坍方阻斷交通,讓許多返鄉民眾回不了工作崗位,出遊的民眾回不了家。花蓮縣長期爭取「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但交通建設遇到環境評估總是爭議不斷,雖然蘇花公路改善計畫已經動工,預計後年底完成前三階段工程,但期間也曾歷經波折,到底各界的爭執點是什麼?
端午節連假,蘇花公路坍方,許多民眾或遊客被迫改道繞路,臉書頁「蘇花公路即時路況」出現貼文:「這一天,應該是臺灣史上最多人同步環島的一天!」有網友無奈表示:「恭喜各位完成體驗花蓮人的日常」,也有網友批評政府動作太慢,吶喊「何時才能給花蓮鄉親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安全回家路 一波三折
蘇花公路是東部與北部民眾往來的唯一幹道,沿途景色壯麗,是一條熱門的景觀公路。不過蘇花公路位於地震頻繁地帶,常有落石和坍方的危機,一九九○年政府原擬興建「蘇花高速公路」(蘇花高),提供花東居民一條安全可靠的維生道路,卻因環境爭議遭到擱置。
二○○八年政府改推「蘇花公路替代道路」(蘇花替),因為是採高速公路規格興建,仍被外界質疑。二○一○年政府再提「蘇花公路改善計畫」,即「蘇花改」,只取三個較危險的路段,以省道規格施工減少衝擊,可以說是「蘇花高」和環評妥協後的結果。
花東居民爭取安全回家的路,不是沒有原因,因為遇到大雨或颱風,蘇花公路很容易出現落石或坍方,例如二○一○年梅姬颱風,創意旅行社一部搭載中國旅客的遊覽車和其他小客車,就在蘇花公路被大量落石擊中並掩埋,造成二十六人失蹤或死亡,是蘇花近年來的重大意外。
解民眾之苦 不容口號
除了安全上的威脅,每到假日臺鐵一票難求,也讓花東人大嘆「回家好難」。然而,建設與環保經常兩難,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是花蓮人,經常承受回不了家之苦,但他卻是最早反對興建蘇花高的代表,「很多人說,因為沒有好的公路發展,花蓮落後西部三十年,但這個落後與原始,不就是今天很多人想去花蓮的原因嗎?」他說。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祕書長謝孟羽則說,包括蘇花高、北宜直鐵、東部鐵路電氣化等,均是東部交通改善整體計畫之一,環保人士因此要求做政策環評,對整個東部的人口變化、生態問題、環境承載量、原住民權益保障和經濟影響綜合評估。
謝孟羽表示,如果以政策環評結果來分析,今日宜蘭、花東的人口比當時預估的人數還要少,理論上不需要再蓋一條蘇花高或北宜直鐵,不過,政策環評只具「指導」效果,執行單位可不參採,實在有檢討的空間。
「除了環境爭議,還有臺灣人到底該怎麼看待東部的問題」,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黃台生表示,目前有一派是希望不要開發,為臺灣留一塊淨土,另一派則希望像西部推展高強度的開發。他認為,給民眾一條更安全、更方便的路是應該的,但道路規格不要太高,對東部的開發還是有抑制作用。
蔡中岳期待,未來開發案多一點公民參與,他呼籲地方政府、民意代表帶動民眾討論,中央與地方共擬願景,而不是每到路斷就用口號解決問題。
報導/劉偉瑩
有一次去日本北海道旅遊,在遊覽車上,導遊阿姨說:「有沒有發現日本的道路很窄?因為日本人認為人類不該與大自然爭地,讓土地保有呼吸的空間才重要!」回到臺灣,看看每一條寬敞筆直的大馬路,有的破壞了生態,還理直氣壯的用「經濟發展」當藉口,真的需要三思!
楊宇棠‧臺中市龍津國小五年甲班
我的媽媽是臺東人,以前她在臺北讀大學和工作時,每到假期要回臺東,火車票經常一票難求,很辛苦。所以我支持建設「蘇花改」,讓花東居民方便回家。但是環境保護問題也很重要,希望政府可以興建兼顧環保的道路。
林謙君‧嘉義市嘉大附小四年四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