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區設交通寧靜區 可行不可行?

目前在醫院和學校周邊,常可見速限三十公里和禁鳴喇叭的交通標誌。交通部長賀陳旦最近提出,將在六都推廣「交通寧靜區」,設置地點以住宅區、商業購物區及學校周邊道路優先,採低速管制方式,最高速限三十公里,希望藉此減少交通事故,降低環境汙染,提高生活品質。

 交通部長賀陳旦日前在立法院報告時表示,交通寧靜區汽機車行車速限三十公里以下,主要考慮突然發生事故時不至於致命。他認為,交通政策不應一味追求效率,在追求速度時,也應多尊重生命及保護環境;國內都會區已有類似寧靜區概念,例如醫院、學校附近速限三十公里,駕駛人儘量不按喇叭等,未來希望擴大辦理。
政策引來兩極反應,有網友認為,速限三十公里,塞車問題會更嚴重,「以臺中市為例,學校密集,動不動就要降到三十公里,市區不用想也知道一定塞爆。」也有網友認為,能不能落實執法才是重點,「學校、醫院早就規定了,沒人理而已。」

安全考量
可降低事故死亡率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表示,國外研究調查發現,在車速三十公里時發生事故,死亡率為百分之十,當車速達到五十公里時發生事故,死亡率將升高到百分之八十。他說,從安全觀點來看,支持國內劃設交通寧靜區,特別是都會區常有行人、慢車出入的巷道,更應該要有這類設計。
目前新北市、桃園市都表示將配合辦理。新北市交通局長王聲威指出,轄下三百多所高中以下學校,已有兩百多所完成周邊道路速限三十公里的規畫,其餘一百多所會在年底前完成;另外也會檢討老人家進出比較多的地方是否需要增設;學校周邊和一些巷道現已禁鳴喇叭,違反規定可以開罰。

標誌設限
需要民眾自覺配合

臺北市早在民國九十九年,就在學校周邊巷弄設置最高速限三十公里的標誌;一百零四年展開三十個里的鄰里交通環境改善計畫,在巷道設置綠色的標線人行道,並加設速限三十公里的標誌牌。
交通寧靜區最早起源於荷蘭,一九七○年代起車輛不斷改良,種類變多,速度也增快,住在Delft的居民開始在社區入口設路障,要求車輛減速。張勝雄指出,國外交通寧靜區常見作法,包括設置圓環、減速丘、彎曲的道路設計、縮減路寬、用石磚等紋理化路面等。
國防大學運籌管理學系教授王中允表示,若裝設減速丘,車輛經過會發出很大的噪音,可能會讓居民覺得更吵,假使改了以後駕駛人不配合減速,反而會製造更多的危險。政府除了政策宣示,還應確實執法,並且加強教育宣導。

落實政策
教育宣導確實執法

王中允說,推動交通政策,需要交通、警察、教育三方面配合。例如,看到「學校」、「當心兒童」等交通標誌,表示最高速限三十公里,違法就要開罰;不過很多民眾不遵守,或根本不知道這個規定,可見交通教育不夠落實,不能依法執法,政策就推不下去。
張勝雄也說,政府要讓民眾體會到降低車速對社區裡的老人、小孩或騎單車者比較安全,對改善空氣和噪音也有幫助,社區願意自主配合,才能達到目的。

交通寧靜區降低車速設施
項目 目的
狹道 透過道路路寬縮減,降低速度。
道路材質 用石磚等紋理化路面,降低速度。
測速照相機 管理行車速度。
減速腫 增加行車搖晃程度,駕駛人覺得不舒服就會減速。
減速丘 比減速腫大一號,通常會在減速丘上設置行人穿越道。
設置圓環 讓駕駛人無法高速通過路口。
行人棲避島 讓來不及過馬路的行人,可先在道路中央區域停留,同時也幫助車輛減速。
緣石延伸 路口緣石凸出,提高駕駛警戒度。
資料整理/吳啟綜 製表/郭麗香

圖說:
國外設置緣石延伸,讓車速自然下降。
圖片/翻攝自維基百科


報導/劉偉瑩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交通寧靜區設置

   我的學校周邊有時會有大型重機或大卡車呼嘯而過,噪音干擾上課。我希望可以落實寧靜區的政策,除了設置標誌或測速器等設施外,也能夠讓那些違規的駕駛來學校周邊指揮交通,體會一下車輛呼嘯而過所造成的影響,將心比心,他們下次經過時就能有所警惕。  
江佳泰‧嘉義縣三和國小六年丙班

  設置交通寧靜區的構思很好,但成功與否要取決於公德心和民眾認知配合。像我們鹿港老街設有行人徒步區,但因執行力不夠,商家反映出入不方便,而出現人車爭道的危險現象;學校附近更時常有進香團放鞭炮,所以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大家配合。
黃子瑜‧彰化縣鹿港國小五年己班

  讀完本週〈都會區設交通寧靜區 可行不可行?〉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a137@mdn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