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覆蓋率銳減 沿岸生態警訊

海藻是海中肉眼可見的多細胞藻類生物,東北角是臺灣沿海海藻覆蓋最多的地方,但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林�′㤲菑G○○七年起,追蹤基隆望海巷沿海的藻類生態長達十年,結果發現,全球暖化造成海水溫度升高,加上人類海邊戲水的無心踐踏,十年來當地藻類生物量銳減一半。

 大型藻類有「海洋森林」之稱,也是魚蝦等海洋生物的家,海洋大學教授林�′漖[察到東北角海藻有減少跡象,二○○七年起在基隆望海巷沿海,以定時定點方式,計算潮間帶的藻類覆蓋率,團隊利用長寬各五十公分的正方形框,共二十五格,框套地點、拍照再用電腦計算覆蓋率,做長期的調查。

週休二日海邊戲水
踩踏藻類孢子損傷

林�′漖[察發現,這十年內,大型藻類生物量最多是二○○八年五月,生長覆蓋率約百分之八十,往後逐年減少,二○一六年全球海水溫度升到最高,也是藻類生物量最少的一年,覆蓋率只剩下百分之四十。
林�′𩥝尷R指出,全球暖化造成潮間帶溫度上升,影響大型藻類的生長,加上二○○五年後,臺灣陸續實施週休二日,許多人假日到海邊戲水,尤其夏天是藻類的休眠期,藻類放出的孢子附在海岸的石頭上,但人類肉眼看不到,反而開心的在石頭上踩來踩去,造成藻類死傷無數。
這項研究結果,不僅是國內少數長期研究藻類生態的成果,也已投稿給國際的海洋生物類期刊。林�′慜磳隉A希望各界避免破壞藻類的生長,也應重視海洋生物的保育。

海水溫度、物種啃食
影響潮間帶生存環境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張睿昇,投入藻類研究近三十年,他表示,東北角沿岸藻類約一百五十種到兩百種,但種類會隨著四季而有變化,例如冬季吹東北季風,最常見到頭髮菜、紫菜、小海帶、虎苔等;四月底五月初最多的是馬尾藻,這是臺灣沿岸最大型藻類,最常見是兩公尺到四公尺長。
張睿昇表示,藻類生長受環境影響很大,像石蓴喜歡陰天,太陽照射就容易晒死,生命週期也很短,只有二十天;紫菜、馬尾藻都喜歡二十度以下的水溫。
張睿昇說,影響藻類生長的因素繁多,如吃藻類的生物增加、沿岸環境變化等,會影響藻類的生物量,例如臭肚魚以藻類為食,而且牠「不挑食」,任何藻類都愛吃,沿岸如果臭肚魚數量增加,藻類生物量相對也會減少。海岸潮間帶環境也會影響藻類的生長,颱風、豪大雨沖刷的泥沙覆蓋了沿岸,藻類自然就長不好。

圖說:
馬尾藻是臺灣沿岸常見的大型藻類,最常見到的是二到四公尺長,上圖為八斗子海岸潮間帶的馬尾藻。右圖的石蓴,很容易被太陽晒死,生命週期只有約二十天。
圖片提供/張睿昇


報導/沈育如

小公民發言臺
我看海藻生存危機

 我曾在校外教學時去過生態漁場撈海菜,製作成涼拌海菜,非常的清爽好吃!最近我與家人再去一次,卻發現海菜數量明顯減少,令人憂心。我們應節能減碳,減緩地球暖化;不要在海岸邊的石頭上跳來跳去,保護藻類,也維護自身安全。  
盧佩暄‧嘉義縣社口國小六年甲班

 政府可以在東北角海岸設置藻類保護區,利用法令約束民眾,讓藻類免於人類的破壞。在保護區內設置藻類生態體驗館,利用影片動畫教育民眾藻類生態的重要;並設置觀賞步道和平臺,培育志工定期解說導覽,開放中小學生進行校外教學,能更實際看到藻類生態的發展。
簡地霖‧嘉義縣三和國小六年丙班

  讀完本週〈海藻覆蓋率銳減 沿岸生態警訊〉後,小朋友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表達看法,文長一百字內,來信記得附上姓名、學校、班級、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本週四前寄到電子信箱:a137@mdnkids.com。